育己・育人|當體育遇上教育

育己・育人

甘偉強是許多體育教師的導師,
我任職學校的年輕同事多曾受業於他,大家都以甘sir稱之。
十二年前,我跟他合作一個虛擬運動的項目,
就是利用Kinect體感科技推動全天候電子體育課。
當時是相當大膽的嘗試,
甘sir二話不說,一口答允跟我們一起探討其可行性。
十二年後的今天,大家都運用不同的電子科技鑽研虛擬運動,
電競甚至進入亞運會,社會轉變真的很快。
要寫學校的體育課,怎能不跟甘sir坐下細說一番?
話匣子一開,甘sir言無不盡。
拍照那天特別跑到香港教育大學那個綠油油的草地足球場——
這地方是甘sir當年有份參與策劃的。

2205

學校體育科的發展漸受重視,主要是社會人士普遍對體育運動愈趨認同,過往學校衡量體育科只看獲獎與否,今天已著重其教學成效,不再以閒科視之。

性格決定體育路

談到對體育老師的要求,甘sir認為學識修養、運動成就和個人特質都很重要,但最主要還是看學生是否適合做教師。學識修養及運動成就要平衡,精英運動員可能在體育專項上較專業,但教師不一定要求每一個體育專項都專業,起碼對各體育專項有基本認識。

1991年甘偉強在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便在李兆基中學任教體育科,其中包括一班體育科的會考班。當年會考開設體育科還只是剛起步,而學校著重體育成績,有許多學界運動強項,在葵青區內經常染指全年總錦標。期間甘sir停薪留職到英國進修,回港後即轉職為學位教師,事業發展順利。

2205

為了實踐所學,一年後甘sir轉到香港城市大學學生事務處工作,城市大學沒有體育專修課程,其工作主要教授以八堂為單元的體育課程,亦負責帶領校隊、行政管理等工作。

甘sir在城大工作二、三年後再轉職到香港教育學院,也就是香港教育大學的前身。1997年教院搬到大埔,設有體育專修課程,作為開荒者的甘sir運用任職城大的體育管理經驗,與體育系合作發展校內運動設施及課程。

機緣巧合,體育學系開設新的職位負責教學工作,甘sir申請成功,從此專注於體育教學,至今差不多二十年了。從以行政工作為主的長俸制受聘職員轉為不穩定的合約教學人員,甘sir沒有半絲疑慮,因他始終喜歡教書,對母校充滿感情,期望能薪火相傳,機會出現便樂於重投教學工作。結果在完成兩個合約期後,再次成為長俸制受聘的員工。

甘sir以自己為例寄語合約員工,只要自己有信心,能把工作做好,總有機會取得實缺的職位。要考慮的反而是機構是否適合自己和自己能否適應機構。

甘sir自小喜歡踢波,於大坑東成長,樓下已有草地及石地足球場,小學時見學長於足球比賽屢次獲勝,覺得了不起,便於三年級加入足球校隊,主要負責守門員,升中後轉為踢後衛;少年時更曾投考精工青年軍,差點兒成為職業足球員。甘sir兒時參與足總的暑期足球訓練計劃,代表地區參與比賽,現在課餘仍協助推動足球運動。

當年未流行生涯規劃這名詞,但甘sir在中學時已建立了對球類和體育的興趣,在考慮自己的發展方向時,便以個人興趣及助人為目標,決定走上教育路,即使有其他大專院校錄取,仍選擇入讀羅師。

體育是教育媒介

當年邀請甘sir擔任體感「全天候電子體育課」的顧問時,傳統體育人未必能夠接受,但他認為在行業中要有新想法,才能迎接社會轉變。甘sir曾將虛擬體育課作例子在外國分享後,被其中一個學者質疑:What is Physical Education?

甘sir以「通過身體活動進行教學」的定義回應,體感科技有身體活動,而通過此身體活動能提供教育,教育的內容經教師督導,能針對動作和促進小組的社會學習,因此虛擬運動是教育,同樣也可是體育課堂的內容。體感科技只不過是一個媒介、一種工具,與排球、足球沒有分別,重點在於教師的指導和如何善用工具。

STEM Education可能是未來體育科課程的發展趨勢,教大已增設STEM in P.E. 專業發展課程。甘sir強調STEM in P.E.主要學習目標是解決問題,而不單是把新的科技運用於體育課堂中。STEM in P.E.的重點是探索改善運動表現和改善身體健康的方案,學生通過科技元素尋求方法,為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提供建議。課程便要創設情境讓學生搜集資料,例如施教不同類型的的運動時,如何衡量比賽質素?如何提升自己或球隊的表現?學員運用不同的方法、科技原理和概念進行統計和分析,提供有效的建議。運動表現已非單靠觀察來判斷動作是否完美,外國業界多已具備運動科技研究的分析配套,而在香港相關概念仍需發展,要在基礎上指導學生加以利用。

十二年前與甘sir(後排右1)攝於體感科技發佈會上
十二年前與甘sir(後排右1)攝於體感科技發佈會上

當日的體感科技紀念品仍放在甘sir辦公室中當日的體感科技紀念品仍放在甘sir辦公室中

毋忘教學相長

甘sir的主要工作是培訓教師,讓學生作好任體育老師的準備,投身教育行業。他提醒體育教師勝任教師的工作後,就要關注自己的專業發展,提升專業水平,因此有幾個錦囊送給有志投身體育教育的大家。

1 體育教師要建立網絡,互相觀摩、交流、分享,方有得益。

2 體育教師需持續進修,並應針對其專業,在進修時獲取學界的最新資訊。

3 教師建立屬於自己的教學方式,不要習慣跟從教案進行教學。教師先要理解教學的課題,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需要等,才能建立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體育更是德育

疫情停課,體育教師盡力令學生保持身心健康,在家中也可做點運動。視像教學當然容許教師提供教學活動如影片、善用應用程式指導學生進行運動,但始終有限制。甘sir建議可趁機補回實體課堂時會忽略的地方,包括情意教學,如體育精神、堅毅、尊重等元素。因日常教學較著重教授學生技能和進行體育活動,容易忽略體育科包含的生命教育和價值觀。在網課中,教師以運動員的影片、情境,讓學生討論了解,探討「甚麼是體育精神」、「如何堅毅練習」、「為何要尊重對手」等。

每個學生都會上體育課,如體育教師做得好,某程度上有助推動香港的體育發展。除了協助學生建立更活躍和健康的生活模式外,運動技能發展也不能忽略。學生接觸運動大多數從體育教師開始,若體育課只是傳統的教學,著重教而非學,單一的操練而沒有遊戲和競技元素,會減少了運動的趣味和意義,難以吸引學生。因此現時體育教師會設計許多有趣的學習活動,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教學,製造機會讓學生認識不同的運動項目,幫學生打好良好的基礎,再由不同總會提供培訓,以配合香港的體育發展。

Text: 馮立榮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5月號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