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你我它|柔之道

脆弱的你我它|柔之道

脆弱的你我它|柔之道

Sportsoho在最近的影片專題中探討柔道、空手道、跆拳道三種武術的發展。訪問後我在想:「除了道服和技術外,究竟柔道在三者間有什麼明顯的分別呢?」

聖誕與朋友聚會時,一名友人指向我的耳朵說:「這就是柔道耳嗎?很想碰一下呢!」這句話給了我一些線索。

「柔道耳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耳朵受到重複的外部衝擊或撞擊,導致內部血管破裂和血腫形成。」不只是柔道,它也常見於各種接觸性運動如柔術、摔跤、欖球等。

每隻柔道耳的背後都是一段慘痛的經歷。我的是和前日本教練在寢技實戰中發生的。當時我臥在地上,教練用手猛烈攻擊我的頸部,希望用絞技使我投降。經過一輪掙扎後,教練得逞了,但也連累我的耳朵。當刻我的思緒還在練習上,所以沒有讓痛楚淹沒。練習後,耳朵的痛楚因腎上腺素的減退而漸漸加強。我在鏡中檢查紅腫的耳朵,教練隊友則在旁捉弄我和它,恭喜它的誕生。

腫脹的期間,我有嘗試用繃帶和耳罩保護,但都徒勞無功。各種碰撞讓我痛得懷疑人生。不過隨着時間,我習慣了,它也習慣了。疼痛的感覺在減輕,腫脹也在縮小。最終,它不再痛了,並重生成一隻「柔道耳」。

曾以為這是「一生人一次」的經歷,但原來都只是天真的想像。第一次,是日本教練;第二次,是蒙古教練;第三次,是伊朗教練⋯⋯這稱得上是一隻「混血」柔道耳吧。

坊間都說不要挑戰有柔道耳的人,因為他們的實力都強得可怕。我的柔道耳沒有使我的技術變得更強。相反,它在提醒我,我也是脆弱的。但正正因為脆弱,才有成長的可能。

脆弱的你我它|柔之道

Text,Photo:李玨穎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