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體育聯動 SPORT ALLIANCE
【Cover Story】體育聯動 SPORT ALLIANCE

運動員並無超能力,但他們不斷挑戰自我界限的精神,令他們就像超級英雄般突破體能及年齡極限屢創佳績,而這種精神也是連結不同項目的運動員,甚至令普羅大眾都能產生共鳴的原因。今期集結幾位運動員的神奇之旅,也許能帶給大家更多勇氣去面對困境,迎向更多挑戰。

王康傑 Pickelball
永不言棄
「只要仍有機會便想繼續試。」
王康傑Jack自少便夢想做運動員,一直以來他堅持不懈便是為此目標而努力——為了做職業網球手,每星期練球二十小時以上;現在他為了做職業匹克球手,也同樣全心投入。他的執著源於這份初心,使他由網球場走到匹克球場上,過去的經驗成就了現今的他,陪伴他繼續踏上匹克球的挑戰旅途。「我現在二十七歲了,在網球上我看不到更明朗的前景,我覺得是時候嘗試打匹克球。」

轉換軌道的勇氣
Jack由網球手搖身一變做匹克球手,令不少網球迷費解或質疑,而這正是他堅持踏上運動員之路要承擔的勇氣——面對外界評論。他直言:「做運動員就要識得過濾一些言論,不能所有說話都介懷,否則便要承受不必要的情緒或壓力。我的態度就是不去理會那些說話。」他只想專注地做好「運動員」:「運動員的精神就是有所追求,想做得更好!」
「有人會說球員打不好網球才轉打匹克球,但我不認同這個說法背後的邏輯。匹克球有好多不同背景的人打,不應該標籤任何一類人。喜歡便是喜歡,網球世界排名上到頭一百的人也可以轉打匹克球。若真的打過匹克球,便會知道兩者好大分別,尤其匹克球打到更高水平時,和網球是兩回事。」「其實匹克球早於歐美盛行,亞洲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都已經好多人玩,香港發展相對較慢。」匹克球球拍和比賽規例也許有著網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元素的影子,有網球背景的運動員會較容易上手,但Jack指在他接觸過的球手中,表現最好的是乒乓球背景的運動員,因為他們反應較快。
話雖如此,但Jack也不諱言自己更有優勢:「網球對身體質素的要求較大,我的身型較歐美選手來說較細,較難打上更高水平,但在匹克球上,技術、耐性等方面都更突顯到我的優勢,更適合我。」他舉例指,匹克球場地有個範圍叫Kitchen,凌空截擊時球手不能踏入這範圍,一定要在匹克球彈地時才能進入,這是和其他球類的最大分別,也令策略和技術變化更豐富。「所有打匹克球的人都會特意練習這項技術,而這更展現到我的步法和技巧變化。」
匹克球練習時間與他以前練網球的時間相較少了,但卻帶給Jack更多滿足感,「令我找回想贏波的熱情和做運動員的初心!在香港做全職運動員需要更了解自己的需要。例如很多人說要有系統訓練,但我覺得同一套系統未必適合每一個人,運動員要因應身體狀態去調整。」他轉打匹克球的原因之一是匹克球相對「新興」,暫時並未建立訓練系統,在香港不屬於任何體制,「我現在的訓練只需要考慮我自己的時間表去調節,反而比以前更有規律、更有動力。心態上比以前更穩定、踏實,也更成熟。」

陳巧澄
Tennis
追求平衡
「我想盡量平衡學業和打網球的時間;也看重平衡比賽和友誼。」
陳巧澄Rosalyn坦言:「比賽在場上作為運動員一定會想贏,會保持正面和積極的心態,但場外一定要尊重對手,與其他球員維持友好的關係。」她作為青年網球手表現出色,曾代表香港出戰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也去過不同的海外賽事,更獲得多屆全港網球公開賽分齡組女單冠軍,潛力不容小覷,這是源於她對自我表現的高要求,同時也令她更努力於學業和運動之間取得平衡;而對年僅十六歲的她來說更重要的是處理心理上的壓力。

是學習不是掙扎
Rosalyn現年就讀中五,小六時由傳統小學轉到國際學校,她認為學習模式比較適合她,「並非因為課堂較輕鬆,我本身是個性認真的人,對學業很著緊,尤其我是轉校過來,便覺得要更畀心機去追趕學業,未必要是成績最頂尖,也想盡量保持頭20%排名內,希望在打波之餘也能兼顧到學業,而這也是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她坦言今年比較多功課,還要交IB分數,所以較難平衡學業和練波,唯有更嚴格管理時間:「我不會說是掙扎,但我學識要在做每一件事時都更專注去做,才能更有效率去完成,不會在練波時仍在想交功課的事情。」她指自己年紀小,一切都在學習中,「我喜歡學習,這也是我想兼顧學業和運動的原因,我覺得讀書好有趣,而且可以揀有興趣的科目如生物、化學、物理,學到有趣的知識;出外比賽都學到好多東西,又結識了很多朋友,所以都想平衡得好點。」
「最近因為出外比賽而需暫停學業一兩星期,再回來時感覺課業落後很多,要努力追趕進度,感覺較為辛苦,但我也學識要向老師或朋友求助,老師都很有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當我感到壓力很大時,他們也會教我怎樣處理壓力。」校方也很支持她練波和出外比賽,老師會整理課堂撮要或者錄影,讓她能緊貼進度,「通常出外去打波我都帶書去溫書,或抽時間預習將要上課的內容,讓自己盡量緊貼課程,回港後上堂專心點,盡量在一星期內追趕進度。」
這種好學的態度她也始終如一地放在網球上:「我性格比較認真和想追求完美,但也明白到打波總有輸贏,要學識調整心態,不能對自己要求太苛刻,才能平衡到打網球和學業壓力。若我每次都想做到一百分,那是太不切實際,也會令自己不開心。」大她兩年的哥哥先開始打網球,她四歲時便也跟著學,六歲開始便有去比賽,所以她在網球上專注得多點,「由細到大比賽都贏到冠軍,令更多人對我有期望,我自己也會有壓力想繼續贏,但這也是令我維持不斷進步狀態的動力。」在網球上學到如何面對壓力,也能應用在生活上:「每當覺得辛苦時,我都學識將之轉化成動力去更專注地完成任務,告訴自己『你做得到!』」
除了家庭和學校支持,她更慶幸自少接觸不同運動,也喜歡踢足球,團隊運動裝備了她的心靈:「打網球會打雙打,也會代表港隊出外比賽,所以也要有團隊精神。」知道自己並非孤軍作戰,令她更能堅強面對壓力。

莊燿龍 Lacrosse
重視團魂
「每個球員都要清楚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知道怎樣做去幫助整支球隊。」
棍網球是一項極度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愛上棍網球亦代表莊燿龍Dragon享受團體運動當中所需的默契,以及和隊友合作無間時的暢快淋漓。他遊走於十人棍網球和六人棍網球的賽事當中,需要在球隊中擔任不同角色,這更令他明白到各司其職的重要性。



團隊中溝通最重要
莊燿龍喜歡棍網球是因為其團體合作性:「棍網球場很大,個別球員無論幾強都不可能打全場,所以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才能令球隊獲勝。」他最初被棍網球的「重裝備」吸引,覺得載住頭盔和護甲裝備很有型,但愈了解棍網球的內涵亦愈令他著迷:「十人制棍網球的一些規則令這項運動特別好玩,例如開賽及每節入完球都要在中場開球Face off——在地上爭控球權;我們有Chase球例,即是當球飛出界或射完波後,任何一方最近的球員只要追近個波就可以獲得控球權。每一個球權都很重要,每次追到波都可以再有機會進攻,擴大優勢。」這令球員之間的溝通更加重要。
他坦言這也是他較喜歡十人制棍網球的原因,但2028年洛杉磯奧運引入六人制棍網球後,令他的角色有很大變化:「香港男子隊在上屆2023年世錦賽世界排名十三,亞洲排名第二,再前一屆排名是二十多名。近五、六年的我們的排名都在上升中,有顯著進步,所以我們都想以入奧運為目標。」六人制棍網球除了場地範圍較細,球例上也有不少變化,例如超過三十秒就會失去控球權,令球賽節奏更快,多了很多快攻,觀眾會感到更刺激,「我覺得規則更易明,相信對平時沒看過棍網球比賽的觀眾來說也會更易看懂球賽。」
由2022年開始,他和隊友都要在十人和六人賽事中切換,「我一開始是打防守,六人賽制令進攻和防守的界線模糊了,我也會涉獵進攻,技術更全面。一來我希望在港隊中可以擔負起更多責任,二來也視乎什麼角色最能幫到球隊。」他認為棍網球要求很高的團隊合作,球員的球商要很高,才能在球賽中作出最佳判斷:「我們有句說話“Be the best for the team, not the best of the team”,喜歡競賽運動的人難免會有爭勝心、想出風頭,但要成為好的球員,便不能爭波打,要在適當時候讓不同隊友發揮他們的防守專長或進攻專長。例如防守令對手難以攻入,令對手煩惱,縱使未能成為全場焦點,但令球隊贏波也會令我有成就感。」此外,六人制令所有球員都要跑上跑落,對體能要求更高,他也要學習和苦練不同的球棍技術:「六人制中我用短棍,打十人時又要轉用長棍,打法節奏以至用棍技巧都要花時間適應。」接下來他希望能專注練好短棍,為奧運作準備。
打棍網球除了令Dragon感受到團隊運動的火,做運動員學習到的心態和自律,也推動他去達成人生目標、變得更堅強,「運動就是人生的縮影,運動場上要面對的失敗比勝利更多,例如接不到球或者令球隊失球,已經算是『失敗』,但只要球賽未完,我們仍要繼續振作精神打落去。」

梁凱澄 Basketball
抓緊機遇
「我覺得亞洲人的水平絕不會比其他地區低,香港只欠更有系統的訓練資源。」
現時就讀中六的梁凱澄Cubie年紀尚輕,決心外闖追逐成為籃球運動員的夢想,希望個人能力也能影響整個「團隊」——甚至幫助香港籃球發展,更顯「大無畏」——她勇於抓緊機會迎向挑戰,除了連續兩年暑假前往參加美國AAU賽事,今年八月她更即將赴笈美國Odessa College,挑戰更高級別的大專籃球聯賽NJCAA,甚至以NCAA為目標!


年輕是最大本錢
Cubie由在滙基書院打校隊開始,中三時加入本地球隊Gold Team訓練,成為她追夢的轉捩點,「他們一直有為很多香港打籃球的女孩安排訓練、尋找外闖機會,加入這支球隊後開闊了我的眼界,令我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會再以『香港女仔做不到』為藉口便放棄。」她加入Gold Team正是有著去美國這個籃球殿堂的夢想:「美國當地的籃球氣氛很好,置身場內已能感受到,因為家長和觀眾會在場內打氣,球員之間也很注重溝通,所以整個場館都好嘈雜!」
她加入這支球隊訓練了兩年左右,便有機會參加美國青少年籃球聯賽(Amateur Athletic Union, AAU)比賽,「第一年去時感受到與當地學生的實力差距,我就像一粒塵!他們的身高六呎二,技術上我能做到的她們也能做到,我覺得很神奇!」但被實力碾壓的經驗反而激發起她的鬥志,去美國讀書打波的念頭更堅定,Gold Team教練William Lo 盧永君更針對地訓練她們,「所以我第二年去AAU時的心態便截然不同!」她已適應了當地的比賽強度,其中一場賽事她個人獨得25分,有NJCAA教練甚至對她感興趣,十分鼓舞:「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去美國打波!日本球隊可以和世界強隊一拼甚至勝出,也有一些亞洲籍球員例如越南籍的Kayleigh Truong,還有在香港出生成長、現在NCAA打波的陳欣汶Yannie都啟發了我,令我更堅信亞洲人的水平絕不低。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
在美國打籃球可以成為職業,在香港卻較難維持生計,很多人因此卻步或沒辦法投入太多時間,這是令Cubie更堅決踏上外闖旅途的原因:「我很喜歡打籃球,趁現在我還年輕,什麼都要試下!我知道在外國全部都會是新嘗試,要慢慢適應當地生活和學業,由AAU到NJCAA打波的強度也完全不同,到時我也會努力去適應。」她笑言自己的性格本就很喜歡挑戰難度,打波時遇上強隊會更興奮,「因為這樣更能提升自己、證明自己能力!」她希望藉此機會能逐步邁向夢想,在籃球界別發揮影響力,令香港籃球發展得更好、更多人和她一樣能夠追夢。

黎瑞年 Masters Athletics
承傳創造
「希望我的熱衷參與能令更多人參加先進田徑錦標賽,令這個賽事能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黎瑞年Ingrid在學時熱衷游水及跑步,畢業後因為專注工作和家庭而暫停運動,沒想到三十年後,現時年屆五十多歲的她仍能再踏上運動場比賽。她為此決心接受三次手術處理傷患,最大的動力來自她的傳承精神:「我因為以前的田徑隊友而參加HKMAC香港先進田徑錦標賽,重拾跑步的樂趣,所以也希望我的熱衷參與能令更多人參加、令這個賽事能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挑戰自我無界
今年將會舉行第十屆的HKMAC香港先進田徑錦標賽,是為三十歲或以上的人士而設,其理念是無論多大年紀,也可以在運動場上發光發亮,Ingrid卻笑言最初她沒想到會愈跑愈投入:「最初我練跑是為了建立運動習慣、保持健康、和兒子拉近距離。大約十年前,以前的中學隊友叫我一起參加先進田徑錦標賽,我便試下,自此便再次投入訓練。」多年前她的前十字靱帶曾受傷,當時沒有好好處理,但她為了認真準備HKMAC比賽,便決定做手術,處理好傷患再加上復康訓練,大概花了九個月。「比賽會有目標想完成,成為我繼續訓練的推動力,而且經歷傷患多年後仍能參與比賽,我很感恩,也十分珍惜能夠比賽的機會。」
她因為HKMAC而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田徑運動員,感受到他們為了田徑的熱誠而堅持,對此她很感動,令她更想將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我覺得跑步是有很多樂趣,雖然訓練和比賽過程都辛苦,但每次捱過之後都有滿足感,這是令我堅持這麼多年的原因。」她笑指現時慢慢感受到年齡只是數字,並不能限制自己做什麼:「好視乎個人心態,其實有很多空間和方法可以做想做的事。」更重要是,這也令她和兒子的距離拉近了,「女兒是高爾夫球運動員,她也是因為爸爸打而跟著打,我觀察到兩父女有時一起出去打,都有好多共同話題,所以就想試下以此方式拉近和兒子的距離。」她兒子是定向運動員,平日也需要練跑,「我希望能和他有多點共同話題,而就算我們跑速不一樣,一起去運動場、跑完都可以傾下偈,多了個渠道和兒子溝通。」Ingrid自己在中學時參加校隊的美好經歷一直影響她,不但有舊隊友令她重回跑道,也令她一直認同運動的神奇力量,支持兒女踏上運動人生:「可能小時候耳濡目染,多少都對他們有點影響吧!」對運動的熱誠,絕對可以傳承。
Ingrid的故事和Cubie剛好相映成趣——Cubie認為趁年輕可以多作嘗試,而Ingrid的經驗則令她明白年齡不能為自己設限,無論任何年齡都可以勇於嘗試挑戰。Jack、Rosalyn和Dragon各自所分享的運動精神——永不言棄的勇氣、追求平衡的堅毅、重視團隊精神等等,亦是令體育運動能夠連結大眾、振動人心的原因。
Text:Nicole
Photo:Conrad、Lucien、Ah Lam、Hermann Chu、Fion Chan、Kitty Chan、Martin Leung、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Wardrobe:GYM AESTHETICS
Venue : GO PARK SAI SHA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4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