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Special】融合你羽我

融合你羽我

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體育圈的殿堂,各國健兒為自己、為所代表的地區拼盡全力爭取成績,即使是收看轉播的觀眾亦會上下一心、共情打氣。然而,每兩年一次的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特奧)卻鮮為人知,背後和諧共融的意義亦難以廣泛宣傳、走進大眾媒體。

「勿以事小而不為。」

融合伙伴林煒與智能障礙運動員陳展冲於羽毛球融合雙打賽事上奪金,另一位融合伙伴詹可淇亦與智能障礙運動員楊悅在賽事上奪銀,這看似簡單的一句,卻反映出兩位融合伙伴希望社會多加包容特殊需要人士。

(左起)詹可淇——現職賽馬會體藝中學體育老師、林煒——現職小學體育老師

關鍵詞透視

#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由國際特殊奧林匹克組織主辦,專為智能障礙運動員而設的國際體育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夏季和冬季運動會交替舉行。單以最近六月中於德國舉行的第十六屆特奧為例,全球已逾一百九十個代表團、約七千名運動員聚首一地參與賽事。

#融合伙伴

與智能障礙者共同參與比賽訓練的非智能障礙者,須與特奧運動員年齡與技能程度相近者,並須為非智能障礙者。平時須與智能障礙運動員共同參與訓練和比賽,使特奧運動員在運動中共同提升技能水準、增強自信、強化交流、彼此建立友誼與瞭解,有助於智能障礙者藉由運動達到社會融入。

具耐心和愛心 融合伙伴並非難事

1

林煒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他笑言在實習期間已以特殊需要服務為主,如老人家、聽障、視障、智障等,而自身又是童軍領袖,在一次活動中巧遇特殊奧運會主席,開始了解融合伙伴一職,「其實這件事是平時社會大眾都可以做到,與智障人士、殘疾人士一齊進行活動、運動,透過恆常訓練、比賽,令他們的社交生活有進步。」而詹可淇亦憶述在就讀大學期間已曾與這群運動員打球,「雖然當時沒有參加比賽,但接觸到不同的小朋友,所得的經驗很特別,亦打得很開心。」

與特殊需要的運動員相處、打球,不會很吃力嗎?詹坦言初時相處時會較謹慎,因他們的性格、需要都不同,「在打球配合上需了解他們脾性,有甚麼底線、死穴是不能觸及的,但相處過後都發覺沒有甚麼大問題。」她補充某些小朋友會特別執著贏輸,在一些「in/out」不清的情況下會有爭執,「這時便需慢慢解釋給他們假若是比賽發生可以怎樣處理,而他們都需要些時間去接受、改變。」除此之外,林指在與智力障礙運動員溝通上要以簡短為主,如戰術上用簡單的關鍵詞,「不能以長篇大論、複雜的句子,否則令他們想太多,反而不能執行戰術。」

從融合伙伴 融合成伙伴

從初次相識,至成為彼此依賴、信任的伙伴,當中默契的磨練以及心靈的扶持不可或缺。簡單的一句「你前我後」,得失分後的擊拍支持,已成為林煒及展冲之間的密語,除了長時間在球場訓練外,林煒亦認為關心、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亦是締造回憶,拉近關係的重要一環,「因為有些運動員已經投身社會,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我又分享教書的趣事,這些都是我們的回憶。」

由零開始建立關係,詹則認為分享正能量正是幫助他們的良方。她補充,運動員一開始都會缺乏自信心,可能是因為很少與別人相處,「透過分享快樂,比賽時互相鼓勵,如得分後擊掌,漸漸有更多交流,他們便可能開始理解自己表現的好壞。」

林煒指因靠著展冲的發揮,才能在融合雙打中奪金。

堅毅不屈 遠於常人

或有人質疑,在融合雙打中智力正常的融合伙伴不就是得分關鍵嗎?林煒則肯定地表示智力障礙運動員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有過於常人的毅力。他憶述在與巴拉圭爭金的比賽中,雙方打得如火如荼,先輸一局的情況下,在第二局「刁時」扳回一城;但到決勝局時,比分卻輸到14比20,「那日我手感很差,看到這個分差時已經覺得輸了,但展冲卻靠著穩定的發揮連追6分,最後『刁時』絕殺對手,這種不屈的精神反而是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

詹亦指看到運動員不斷超越自己,不輕易放棄是自己最為感動的事情。她指楊悅是一個很易緊張的運動員,在與印尼爭金的比賽前已知道對手很厲害,她亦在比賽中哭了出來,「當時教練與我都很緊張,不知能否繼續打下去,但阿悅沉澱片刻後已說『OK!能繼續打。』」她便反思到如果是自己在學校教導的學生,遇到挫折時都未必可以短時間內調整到自己情緒,但阿悅卻能重新站立在球場上,「這件事我也有與學生分享,原來他們都可以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但時下年輕人又能否做到呢?」

特奧過後 望社會多加包容

特奧凱旋歸來,但聲音似乎不似預期。「我覺得香港的情況就是在奧運熱潮時,很多相關的事情會相繼牽動起來,但沒一會兒便很快冷卻。」林煒補充在奪到獎牌後,便需要做多點延伸工作,如作為老師分享故事給學生、朋友,將共融的信息傳遞出去,幫助到特殊需要人士,「可能有人在街上撞到你,你會覺得他沒禮貌,但可能是他們本身有特殊需要情況而有此舉。」他續指香港人需要更有耐心,非因單一事件就說些難聽的話。「讓他們真正融入社會,希望社會風氣能慢慢改善。」

詹亦指社會對於特殊奧運或者特殊人士的關注偏少,甚至學生、同事知道自己要去比賽,但都不知道甚麼是融合伙伴,「非宣傳不足,而是香港沒有太多人關注他們,我亦只好在學校與同學分享多些,提及多些。」她亦指常人確實很難去想像他們的家庭、父母的辛苦程度,但希望社會能多些支持、包容及體諒,「真正體驗過與他們相處,就會了解多些他們的需要;一時三刻未必想到社會可做甚麼事,但社會的包容確實能可以多一點。」

香港特殊奧運會一直都處理特奧相關工作,包括為各項比賽項目招募融合伙伴,而今屆羽毛球訓練計劃由2022年1月已開始甄選,逢星期三、五練習。希望透過體育運動,讓主流人士與智障運動員一同受訓、彼此建立友誼及默契,從而提升運動員的社交及溝通能力,讓他們融入社群。

1

教練的話

 

劉佩儀

其實訓練他們與正常運動員沒有太大分別,只是可能會相對稍為嚴格,對於動作的要求、細節要做足,在體能上、步法練習亦要更多。而在訓練上不同的運動員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受軟不受硬,有的則相反,就他們的脾性、性格制定訓練方法。最具挑戰的可能是教授簡單的動作都需要教十次或更多,可能這刻做完,下一刻就忘記了,因此需要不斷重複地練習,直至成為習慣為止。

李陞強

訓練他們最主要都是要有耐性,因為他們接收能力、速度沒有正常人快,需要練習的次數較多,但與主流的訓練模式是沒有分別。因他們身體的協調能力較弱,每樣動作都需更花時間,但經過長期練習其實沒有任何問題;而看到他們鬥志很旺盛,在比賽發揮得比練習更好,最後都做出一個超班成績,亦替他們高興。

(左起)劉佩儀、詹可淇、楊悅、譚柏橋、張恩慈、林煒、李陞強

運動員的話

楊悅——融合雙打第七組 銀牌 女子單打5C組別 銀牌

我叫楊悅,從小至大都喜歡羽毛球,直到現在已打了十年。當時想結識不同的朋友所以參加這羽毛球班,初初訓練真的很辛苦,自己動作很慢,經常接不到球,但教練及詹姐姐都會教我,亦都很鼓勵、關心我。因為自己擅於觀察對手的走位,所以覺得自己殺波是優勢,好開心可以和詹姐姐一起打波,我們會說好我站前面封網,她站後面補位。最後都想多謝李sir、爸爸媽媽、詹姐姐,還有張恩慈,因為她是我的姐妹,經常都鼓勵我。

張恩慈——女子單打2B組 銅牌 混合雙打第三組 銀牌

我叫張恩慈,本身因為想鍛鍊體能,因此來參與羽毛球班。初時的訓練很辛苦,教練又很惡,但最後也發覺教練是為自己好,亦都堅持下去。自己逢三、五在這裡訓練外,亦會在一、二、四自行加練,希望能保持狀態及進步。今次在德國比賽時受傷,手手腳腳都很痛,但都想堅持打下去,最後拿了一銀一銅時,教練亦對我刮目相看,讚我進步良多。

譚柏橋——男子單打4B組別 金牌 混合雙打第三組 銀牌

我叫柏橋,當初參加羽毛球班是因為對羽毛球有興趣,最難的地方是挑波要挑得夠好,但殺波、走位都有自信做得好。同林Sir他們打波覺得好開心,因打雙打的時候有很多與隊友溝通的機會,互相提點大家、分工合作等。最想多謝李Sir同Miss劉,他們教了我很多,在技術上教了我很多,如怎樣放網、防斜線,亦都經常支持我。

柏橋媽媽

以前柏橋對羽毛球的爭勝心沒太大,但跟隨李sir練球之後,他的進步、對羽毛球的熱誠多了很多,真的看得出他喜愛羽毛球。今次出國比賽的體驗好好,見識到世界之大,懂得輸的滋味,又能獲得贏的感覺,亦都增加了自信心。

後記

關於特奧 我們又知多少?

在奧運會上落後六分後反勝,大眾可能會第一時間想起東京奧運劍擊運動員張家朗的絕地反擊,當時鋪天的文章、新聞慶賀此事,但特奧上陳展冲的反勝卻無人知曉。難道需要比常人更努力的特殊運動員堅毅不屈奪金的過程,不是同樣賺人熱淚嗎?特奧的目的是為推廣社會共融而非爭奪名利,但當奪獎的消息都難以傳出社會,背後的意義又怎深入民心?

Text: Lung
Photo:Olddog、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