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衝奧特集 Hey Olympics: 一球入魂奧運新項目—棒球

一球入魂:奧運新項目——棒球

棒球

棒球對香港人來說應是最熟悉又陌生的運動:棒球在香港未算十分普及,但即使未打過,不少人從漫畫、日劇、電影等都已認識這項運動;而香港人最愛去的日本更是棒球風氣盛行,棒球服飾更成為當地流行元素之一。早幾年香港接連亦因台灣棒球電影《Kano》、本土棒球電影《點五步》等,而有愈來愈多人進而接觸棒球——別忘記,即使脫離流行文化,棒球仍是一項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均盛行的運動,而且被納入為東京奧運的新項目之一。

棒球資料館

以棒球的受歡迎程度,當然不可能是首次成為奧運項目!早於1904年棒球已在美國聖路易奧運會中以非正式的表演賽形式登場,但直至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才被正式承認,至1984年洛杉磯奧運期間,棒球數度成為正式表演賽項目。由多個隊伍參與的「競賽」形式,卻是由洛杉磯奧運開始,到了1992年的西班牙巴塞隆拿奧運亦曾列入正式項目,今次東京奧運已是棒球第六度被列入正式項目。  

雖說這項新項目並不算新,但每次參賽隊伍不多,一直都在奧運中「掙扎」求存。2024年的巴黎奧運它又再次被剔除在外,據說奧委會主席Thomas Bach認為奧運項目必須符合年輕化和性別平等這些特質,例如比賽的男女名額相等。棒壘運動中以男子棒球最普及,女子棒球和壘球較少,是不爭事實,但若不令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似乎只會更難普及。

以守為攻

棒球有一項有趣的特點,就是防守方才擁有主導權。一般人眼中,競賽時的進攻方較有主導權,而很多競賽項目中選手可以採用「先發制人」奪取主導權,或者如網球般即使並非發球方,仍有機會進攻得分;但在棒球世界卻只能靜待攻守交換的時機才有機會取得主導權並得分。 

簡單來說,棒球隊伍分為攻、守兩方開展賽事,主隊先防守,客隊先進攻,一攻一守為之一局,守方取得3個出局便攻守交換輪流作賽9局。每隊最少有9名球員,攻方必須依次序每次派出1名球員當擊球手,直至有3名球員出局,便攻守交換。防守方則繼續由該9名球員擔當,分別為投手、捕手、4名內野手以及3名外野手。投手雖然是防守方,但比賽由他投球才能開始,因此投手可以主導整場賽事節奏,與進攻方主導的其他競賽大相逕庭,亦令投手成為全場焦點,在很多漫畫及電視電影中投手亦儼如「主角」。不過,觀賞棒球賽事的趣味之處在於看看防守球員如何合作無間地傳接球、將擊出球接殺,或者阻止進攻球員回本壘得分,投球後的數十秒才是賽事最精采的瞬間!  

棒球攻守位置
投手(棒球)

投手很多時是全場焦點,但防守絕對需要9名球員合作無間。

捕手(棒球)

捕手是防守時的重要位置,他和投手的配合要很有默契。

棒球小詞典

看得漫畫和日劇、電影多,以下用語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否了解其意思呢?了解以下用語後,不難發現防守的角色十分重要,做得不好的話隨時送對手上壘得分!

好球(Strike)

擊球手的大概胸口至膝頭下沿位置是「好球帶」,投手投出的球經過好球帶、擊球手揮棒落空或擊出界外球,便為之好球。

三振出局(Strike out)

累積3個好球數而捕手成功接捕後,擊球手便會出局,為之三振。

安全(Safe)

擊球手擊球後需依次跑上一壘、二壘、三壘,最後跑回本壘方可得分。跑壘時成功安全上壘,裁判會大叫判定「Safe」。

 

跑疊(棒球)

跑壘時有機會出現各種狀況,例如擊球手擊球後球在飛行狀態中被防守球員接殺,擊球手便可立即出局,跑壘員便要盡快返回原壘,否則也有可能被判出局。所以雙方都要眼觀四面。

觸殺

觀看賽事,有時會見跑壘員在兩個壘之間來回跑,內野手則好像「捉衣因」般追著跑壘員,原因是當跑壘員(攻方)未成功上壘時,防守球員只要用球碰觸跑壘員,便可以令其出局,是守方其中一個取得出局數的方法。

全壘打 (Home Run)

擊球手成功擊出界內球,並且直接飛越距離本壘至少325呎的圍牆外,可接連跑過一壘、二壘、三壘並跑回本壘得分。若壘上本來已有其他跑壘員,亦可跑回本壘得分,所以是很有效率的得分策略。

九局下半

棒球比賽一般都要打9局,第9局是雙方最後一次得分機會。但若雙方比分差距太大,比賽可能會在9局前提前結束。如在上半局攻方無法追平分數或反超前,下半局因攻守交換無法再得分,由於勝負已分,比賽會在第9局上半完結後而結束。若在九局下時進攻方已取得反超前分數,防守方已再無機會追平,因此無須等到3名球員出局便可結束比賽。所以「九局下」是很關鍵的一局!

棒球

Photo: Ah Lam、Conrad、Joanna Chan、Olddog
Design: Yvonne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