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世家

網球世家

每人都有自己做運動的理由,有人為健康、有人為當中樂趣、亦有人喜歡接受挑戰; 縱然開始運動的原因層出不窮,唯運動予人的正面影響卻是世界大同,更是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家庭之中難免有性別、年齡及經驗之分,唯林少偉一家四口都是狂熱網球迷,網球就成為他們家中的通用語言,亦成凝聚家庭的一大力量。「我們家中洗衣機每日都一定要洗網球衫,每日都有人打波,網球一定是我們的common topic,一講就好易溝通。」

林少偉笑言由教兒子打球,到現時受其指點,感覺奇妙

初嘗網球

每人開始運動的原因都各有不同,作為一家之主的林少偉為家中最早開始打網球。「以前於香港都是踢波,但於澳洲讀大學的暑假無事可做,就等超市減價時買網球拍嘗試。」林少偉認為網球較適合其人生進程,因而慢慢取代足球成為其主要運動。「打落就發覺沒想象中容易,但自己有運動底子也還好。其實我初時打網球都是輕鬆打,反而是回港工作後,發現較難聚集一群人踢波,而網球只要兩人就打到,也有足夠運動量,就漸漸打得多。」

太太Amy迷上網球,則是誕下兩名兒子後的故事。「生了兩個後,就開始想做運動keep fit,開始學網球。及後認識到一班太太一起打波,大家差不多年齡、興趣、背景,很快就成為朋友,甚至好朋友。」Amy認為網球無形中令她建立健康、恆常的運動習慣。「一班人開始打波,後來組隊比賽,打ladies morning league,由division 6一直升到2,見到進步是很開心。而且我們都是媽媽,9點開始打波,之後一整日都好精神,午飯後衝去接子女都無問題(笑)!」

父母到場支持細仔比賽

父母到場支持細仔比賽

虎父無犬子

看著父母經常練波、參與網總的比賽,大仔林政很快也走上網球之路。「始終我於一旁無事做會很悶,所以就想試下打網球。好像6、7歲開始打,先是1星期打1日,到10、11歲就找教練學,1星期練2到3次。」一路走來,林政於13歲時冒起當半職業球手的想法,因而接受網總及體院訓練,訓練時間大增至每星期6日。「後來打到有少少成績,國際青少年排名大約120名,加上我很享受每次比賽,所以也想過做職業球手。」參加過各樣賽事,到訪過世界五大洲,林政最深刻的是2018年於意大利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當年於拿玻里舉行,感覺就像迷你奧運會,那2到3個星期會於選手村認識不同運動的選手,是很珍貴的經驗。」

先通過比賽衝出香港,林政於拔萃中學畢業後亦被美國其中一所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取錄,接觸到美國大學的訓練。「以前我於香港體院都是贏積分升排名,亦無隊友提點或鼓勵自己,是很個人的事。美國則重視團隊,是team sports,隊員間要互相幫助。」林政最難忘隨隊的第一季,當時他們對著耶魯大學,完成雙打比賽後,即以6對6同時單打的方式分勝負。「當時隊友都打完,只得我還在比賽,而且對手更是Year 4,我當時也只是Year 1,所以壓力也頗大。但最終我成功反勝,整支球隊的隊友都衝出來和我慶祝,好難忘。」

林政於布朗大學第一年即有難忘經歷

林政於布朗大學第一年即有難忘經歷

網球助成長

雖然大仔林政及細仔林津亦相繼成為網球員,唯父母林少偉和Amy一直未有指導,只希望他們能走自己選擇的路。「我們都希望兒子學運動,但不一定打網球。因為運動有助他們發展自己性格,對人生發展都有幫助,好多都不能從書本學到,而運動場是好好學習的地方。」父親林少偉就笑言他本以為細仔會走上田徑之路,「那時全家都打網球,我就跟他說不要有壓力,而他也不太專注打,後來更於田徑有好成績,不過後來竟然還是選擇網球。所以我跟其他家長也說不能迫子女學甚麼,是要他們跟隨自己興趣。」

運動有助子女成長,同時亦能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我們不時都會一起看大賽,溫布頓也看了幾年,有一年大仔去澳洲公開賽資格賽,我們也有到場支持。」網球是林家的共同語言,只要說到網球就能花上一日,球拍、比賽、網球員、甚至他們各自的比賽經歷或見聞都是每餐的最佳伴菜。「別人或者會說很難和子女溝通,我們就覺得可能是沒有common topic,如果能發掘到一個全家都會的 common topic,子女就會很願意和家人作更多交流。」

細仔發育後變得高大,打網球就更有優勢

林少偉一家四口

林少偉一家四口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1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