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瑜伽防受傷?| 輝之筆去
練瑜伽防受傷?| 輝之筆去
之前疫情期間,我培養了做瑜伽的興趣。記得中學時,體育老師很喜歡做瑜伽,每次上體育課都要求我們先做二十分鐘才可以自由活動。那時我是不欣賞瑜伽的。我覺得瑜伽雖是運動,但不像打球要跑來跑去,滿身大汗,做完以後有一種很累很充實的感覺。長大後就漸漸發現瑜伽的重要性。強如NBA巨星勒邦占士,對他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居然會在每星期加入兩小時瑜伽訓練,可見有一定重要性——預防受傷。
瑜伽是有助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有別於一般競賽運動,瑜伽並不存在比較,而是讓自己聆聽自己的身體,每個動作都是按自己節奏去進行,過程中去感受動作是否不暢順、有沒有感到痛楚。有時小小的徵狀就是受傷的警號——身體本能地會草草帶過一些動作而隱藏著受傷的訊息,更普遍的是正常做動作沒有問題,慢慢做才會有輕微痛楚,便自以為沒有事。但要留意當身體某一位置出現痛症,未必因為該關節受傷,而是其他部位受傷。舉個例子,我出現膝頭痛及腰痛,原來是我腳踝扭傷後,踝關節活動受限,令膝部受更大壓力,導致炎症。而我做瑜伽時就必須正視踝關節活動度的問題,例如嬰兒式這個基本的動作,我卻做不了。
至於瑜伽為何可以預防受傷?可以先從受傷的類型分析,分別為:撞傷,扭傷,拉傷。以下希望可以用淺白的說話去讓大家明白。
肌肉被撞傷,是肌肉彈性不足,被硬物撞時無法緩衝力量。若肌肉有足夠彈性,則可以卸去力量。扭傷就是動作大於關節活動度。瑜伽其中一項訓練就是增加關節活動度,在安全環境下不斷嘗試,慢慢提升活動度,避免出現動作大於關節活動度的情況。拉傷是肌肉收縮時力量過大,導致肌肉撕裂。瑜伽更多時訓練主動伸展,在肌肉拉長的情況下主動收縮,訓練兩端比較弱的肌肉,等於做重訓時增長行程,肌肉力量增加,自然減少出現收縮力量過大而受傷的情況。
傷病是運動員的受大敵人,預防受傷的方法有千百樣:低溫治療、按摩、重訓、瑜伽等等多不勝數,而每個方法都有優缺點,最重要是運動員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去進行適合的訓練,提升自己運動表現,延長運動生涯。
以上內容是我個人對瑜伽的看法及見解,並不存在非黑即白,歡迎大家交流。
Text、Photo︰謝永輝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