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肯亞傳奇教練「造神者」Patrick Sang的對話

與肯亞傳奇教練「造神者」Patrick Sang的對話

籃球界的Michael Jordan有傳奇教練 「禪師」 Phil Jackson帶領,方能六奪NBA總冠軍,有「跑神」之稱的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Eliud Kipchoge亦不例外,這位「跑神」背後的「造神者」,就是鼎鼎大名的Patrick Sang教練 (Coach Sang)。Coach Sang是Kipchoge二十多年跑步生涯的唯一教練,更造就了兩屆一千五百米奧運冠軍Faith Kipyegon,同時擔任NN Running Team肯亞訓練營的總教練。

成績說明了一切,Coach Sang教練成績斐然,到達伊藤後一直希望能夠親身了解這位傳奇教練對跑步的心得。機緣巧合下,我在居住旅舍內的一本旅遊雜誌偶然找到他的WhatsApp聯絡電話,但當然不敢貿然打擾,直至幾個月後在運動場上見到他的身影,便硬著頭皮上前閒聊數句,其後便相約午飯詳談,一談之下便是兩個半小時,這段與「造神者」的深度交流與對話,堪稱我在肯亞其中一個最寶貴的經驗。

今期整理了我與Coach Sang親身交流的內容,結合有關Coach Sang的個人訪談及書藉,嘗試剖析這位世界級傳奇教練,期望令大家能更了解這位傳奇教練的長跑哲學。

跑步教練同時亦是人生教練

對Coach Sang而言,跑步教練同時亦是人生教練。將運動員訓練成一個更好的跑手的同時,其實也是令他 / 她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比起訓練Program或內容,「練心」比「練身」本身更重要。他將何謂一個更好的人,歸納成為以下幾點:

一、不要因為沉醉物質生活而影響跑步

大多肯亞運動員都是為了賺錢改善生活而投身長跑事業。但當他們跑出名堂,贏得豐富的比賽獎金與商業合同後,不少卻會懈怠放逸,沉迷於物質生活,反而失去了原本對長跑精進向上的心。加上大多數跑手教育水平不高,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財政,肆意揮霍,並捲入財務糾紛,例如曾以破大會紀錄取得北京奧運冠軍的Samuel Wanjiru,奪冠後卻屢次涉及酗酒與出軌醜聞,最終懷疑被人設局從家中露台墮下而死。

因此Coach Sang十分重視運動員的品行舉止以及生活作息。他受僱的運動管理公司Global Sports Communication在肯亞的Kaptagat城鎮設有訓練營,為了讓他們能夠專注訓練,旗下運動員每周一至六都要留在營內休息,只有星期日才可以外出,緊接星期一就要回到營地報到。如此嚴謹的紀律就是希望減少運動員的煩瑣俗務,專注於長跑訓練。此外,營地只有基本住宿設備,成立初期連水源與電力供應都不太穩定,不過Coach Sang說正正希望藉簡樸的生活提醒運動員放下對物質的追求,莫忘初心。

位於Kaptagat的Global Sports Communication訓練營,是Kipchoge與他的隊友的跑步基地,一星期有六天都一起渡過,見隊友多過屋企人。

貴為世界一哥,千萬富翁的Kipchoge在訓練營內一樣要自己落手落腳洗衫,因為營內沒有洗衣機與工人。

Sang亦慎重地與Kipchoge商討初馬賽事的選擇,確保決定與金錢考慮無關。當時,Kipchoge主要是在英國倫敦馬拉松與德國漢堡馬拉松兩者之間考慮。倫馬貴為六大馬之一,獎金豐厚,競爭激烈,贏得比賽能夠名利雙收;相反,漢堡規模相對較小,整體利益不如倫馬。但Coach Sang卻建議Kipchoge出戰漢堡,因為他認為參賽壓力較小,奪冠機會更大,而在初馬建立正面的經驗對日後生涯發展比短時間來賺取名利更重要。最後,Kipchoge跟從Coach Sang建議,在漢堡馬拉松以兩小時五分三十秒大破賽道紀錄衝過終點,奠定Kipchoge的馬拉松事業。

二、不可為了跑步而失去生活

Coach Sang常問新加入訓練營的年輕運動員一條問題:「如果您的人生沒有跑步,那還剩下甚麼?」若一位運動員的世界只有跑步,運動員很容易忽略了恢復而導致過度訓練,對運動表現反而有損;再者運動員有需要休息的時候,有傷患的時候,也會有努力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若生活中沒有其他牽掛,低潮時便很容易迷失自我;長跑生涯有限,當一名運動員因傷患、年齡或疾病而面臨退役之時,更會出現身份認同危機,自我質疑。故此 Coach Sang認為一個運動員的生活不可只有跑步,他鼓勵運動員在專注跑步的同時,也應發展其他興趣與技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如此才有更多精神支柱調劑平衡。

在訓練營裡,Coach Sang很注重運動員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限於跑步訓練。運動員在訓練營內要自己照顧自己,肩負團隊責任,輪流擔任不同崗位,如清潔打掃、洗衣洗鞋、植樹剪草、購買與準備食材等等,就連地位最高的Kipchoge也有洗廁所的一日。訓練營除了廚師負責煮食外,便沒有其他工人服侍他們,起居日常都要貴客自理。同時Coach Sang會鼓勵運動員持續進修,邀請專家到訓練營教授運動員關於財務管理、英語及溝通技巧的訓練課程;訓練營設有一個小型的圖書館,鼓勵運動員閱讀;運動員要定期在眾人面前演講,分享訓練與比賽的心路歷程,討論時事與社會議題,擴闊個人視野。

Coach Sang回應問題時,不喜歡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利用柏拉圖式教學法,透過故事與問題引導聽眾自行思考。

三、建立互信,促成強大信念

教練與運動員之間的互信,是Kipchoge締造傳奇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2003年,年僅十八歲的Kipchoge生涯中第一場大賽:巴黎田徑世錦賽。最大對手是來自摩洛哥,當時五千米紀錄保持者Hicham EI Guerrouj。賽前,Coach Sang寄語Kipchoge:「要記得您是世上最好的運動員。」,Kipchoge銘記於心,最終爆冷成為世界冠軍,為輝煌生涯打響頭炮。直至多年後的今天,Kipchoge仍然不忘習慣在賽前告訴自己同一番說話,鼓勵自己。他之所以能在未成名前相信自己可以成為冠軍,背後其實是源於對教練眼光的一份信任。

2017年,Kipchoge信念變得更為強大,毅然參加Nike的Breaking 2計劃,挑戰在兩小時內跑畢馬拉松的歷史性創舉。當時Coach Sang對計劃可行性多少帶有保留,但他沒有說出口,因為他從Kipchoge的眼神與語氣裡感受到一種過往未見過的熱情與堅定,所以予以肯定。鮮為人知的是,原來Kipchoge決定參加Nike Breaking 2計劃前,曾向Nike提出一個要求─不可更換教練。即使Nike有科學化的訓練器材與方法,但由始至終,他完全相信Coach Sang。師徒之間的互信,使他們及後成功破二,以行動證明「人類沒有極限」(No Human Is Limited)。

Coach Sang說,Kipchoge從來沒有問過他:「為何我們要做這樣的訓練?」,二十幾年來一次也沒有。他只需要給予課表,Kipchoge就會毫無猶豫地完成。直到最近2023年四月的波士頓馬拉松失利,Kipchoge被問到是否與賽前訓練計劃不足有關,他亦一口否定,相信教練已為波馬賽事作周全準備,可見運動員與教練間的信任,是建立信念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學跑之餘 更要學做人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Coach Sang的訓練哲學著重以人為本,重視長遠發展多於短期效益,培育運動員的品格與心智相比教導訓練理論更重要,「練心」比「練身」更長遠及持續。

相反在香港,跑手易受社會氛圍影響,著重同儕之間的比較與競爭,同時教練亦因各種壓力下變得急功近利,視催谷成績、重視數字為首要目標,忽略了運動員的心理需求,以及作為「人」的全面發展而不自知,

Coach Sang的訓練哲學十分值得我們借鏡─馬拉松除了考驗體能,更是考驗人個性的一項運動。期望今篇關於Coach Sang的分享能為大家帶來啟發,反思應如何培養一名運動員。

Coach Sang與Eliud Kipchoge邂逅的經過

現年五十九歲的Coach Sang在年少時是一位三千米障礙跑運動員,曾經兩次在世錦賽奪得亞軍,亦是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的銀牌得主。正因Coach Sang的顯赫成績,吸引了當時年僅十六歲、與Coach Sang來自同一家鄉的Eliud Kipchoge的注意。

2001年的某天,當Coach Sang在運動場訓練時,一位年輕人主動問道可否成為他的教練。Coach Sang並沒有正面回應,而是在他手臂寫上十天的訓練計劃,要他先跟著完成再說。大約兩星期後,這位男孩果然再度回到運動場向Coach Sang報告訓練進度,並索求接下來的訓練課表。這樣的溝通維持一段時間後,Coach Sang終於漸漸認可了這位小伙子的決心,並問起他的名字。

「我叫Eliud。」男孩回應道。

自此,Patrick Sang正式成為Kipchoge的教練,師徒關係持續至今。在二十多年的教學歲月裡,Coach Sang親自將Kipchoge由一位寂寂無名的年輕人培育成世界冠軍。Kipchoge今天歷史第一的成就,Coach Sang絕對功不可沒。

Text:Oscar 
Photo:Oscar及網上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