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婉婷 吳卓蔚 外流女足|Side Story
韋婉婷 吳卓蔚 外流女足|Side Story


香港女子五人足球隊在月前出戰亞洲盃外圍賽,分別以4:0擊敗吉爾吉斯及以5:0擊敗印度,鎖定出戰將於5月舉行的亞洲盃決賽週入場券。港隊14人名單中,韋婉婷(韋婉)及吳卓蔚(阿Mi)皆為效力外地球隊的職業球員,她們分別效力於台灣高雄先鋒及日本岩手班馬,後者因為將征戰5月的亞洲盃決賽,毅然決定「回流」香港,加入了女子甲組球隊和富社企。
「現時日本那邊處於休季時期,而港隊(五人足球)的卓越成績令我想在亞洲盃再進一步,所以作出這個決定…這決定不算艱難。如果這是在聯賽中途…那麼就會很掙扎。」阿Mi說。韋婉則剛於上季為高雄先鋒奪得台灣木蘭足球聯賽冠軍,成為繼阿Mi後另一位奪得台灣冠軍的足球女將。「過去一年可謂正式地做了一季職業球員,因為之前在泰國及阿爾巴尼亞的時間都相對短,所以今次奪得冠軍的感受特別深刻…覺得這件事自己真的有份促成,達到自己期望,很開心。」兩人於外地職業足球獲得了寶貴經驗,且以成績證實了香港女子足球員有力征戰外地職業聯賽,她們都認為香港球員有一定潛質,只要踏出舒適圈,職業足球並非想像中遙遠。

吳卓蔚 27歲
外流經驗
台中藍鯨(2021-22)
桃園戰神(2022-23)
岩手班馬(2023-25)
回來香港就知道,可以有更多地方可以進步。
關鍵在於決斷
阿Mi就讀大學第一年已決定輟學投身足球,於2020年因緣際會下加盟台中藍鯨,那時候正值疫情,香港女足本來就不多訓練及比賽,回想這個決定,是她能夠成為一名外流職業球員的關鍵。「那時Alan(現為阿Mi的經理人)在那邊買球衣,然後那邊的球隊經理聊天。他們問有沒有香港女子龍門推薦,說想找外援回來補強。那時我跟他還沒有認識,是因為其他師兄介紹了我…然後他問我『你有沒有興趣去台灣踢球』我說『有!有機會當然去!』很神奇的。之後慢慢搭線,自己問港超師兄,怎樣做一份履歷表,影片是怎樣,可不可以發來給我看,完全是一頭問號,全部自己砌。可能兩天內就要做好。」那時候疫情剛開始,一般程序應是去試腳,球隊及球員再考慮,「但那時候疫情,沒可能過去坐21日監,看完才回來。所以那時候是Zoom meeting聊天,之後就說『恭喜你成功加入藍鯨』,然後買機票就過去,過去還要隔離,所以是很新的體驗。」台灣疫情相對不嚴重,阿Mi成功適應球隊,續約後在下一季企穩陣腳,在整季10場聯賽中只失3球協助球隊奪冠,成為首名贏得台灣聯賽冠軍的香港女足球員。
適應文化差異
兩年後,阿Mi轉而征戰日本女子二級聯賽,加盟岩手班馬。「職業球員,轉會是平常事。我認為我是一直從舒適圈跳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圈子。」從台灣到日本,最大分別是語言,以及要自己面對很多生活上的細節,「當時教練有幫忙談租約…在日本我是真的寫了筆記自我介紹在手機,用廣東話拼音看著讀…在這裡比較難契合隊友。」第一年體驗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因為實在難以溝通聊天,重心比較集中在訓練及比賽上,到第二年球隊教練經她邀請其他港將來球隊試腳,然後才有了湛靜雯及蘇鎧琳的加盟。「我覺得有好有不好的地方。好的是多了兩個香港隊友陪我,大家有甚麼不開心都可以用母語分享。但我覺得不好的可能是對彼此的依賴感多了,因為覺得只和他們兩個生活就行,好像和其他隊友拉遠了距離。我們聽不明白他們說話,他們也聽不明白我們說話。」

岩手斑馬去比賽的專用隊車
職業與業餘的分別
日本聯賽休季至4月,月前五人足球港隊在亞洲盃奪得佳績,令阿Mi想迎來下一個挑戰,決定加盟實力偏弱的和富社企,「我覺得我一定要找一隊在香港聯賽可以保持狀態的球隊。聯賽一定不能吃風,一定要瘋狂被人射門,所以我就選了一隊實力低一點的,那麼我不會每場都用嘴巴踢球,現在每場都嗌到暈。」另外,球隊隊友平均年齡較輕,令她覺得可朔性較大,「香港訓練時數和強度和外面其他地方無法比,以我所知台灣和日本是由小學開始接觸這運動,中學也是每日練球,大學也是。而我在香港最高水平聯賽都只是一個星期練兩日,那麼怎樣可以做多一點?做好一點?」阿Mi認為關鍵在於心態,而這方面年輕的球員會有更大空間去改變及進步,「對自己有沒有執著,是職業球員和業餘球員的分別。職業球員,可能真的對自己每一個錯誤都會很在意、很介懷。我自己是一有錯誤就可能會不斷重看片段,慢看,很慢的看,看怎樣做會好一點。但如果你是業餘球員的話,踢完球算了,有錯誤不要緊,就笑一下。」阿Mi希望可以身作則,分享職業球員的態度,「我覺得要專心鑽研自己如何進步,體能、身形體格方面,如果身位像紙一般軟弱,出去外地真的很難鬥。常常說外國女生屈速屈身型,人家就有這些,但若你身型沒有,技術沒有,就真的沒有東西可以跟人鬥。」

首次成為職業球員,展開職業生涯

第二年在日本岩手班馬隊,縣市的運動雜誌介紹每一隊球隊,是首次在日本雜誌上有自己的樣子,很值得留念收藏

韋婉婷 32歲
外流經驗
KFF Vllaznia Shkodër(2020)
春武里(2023)
高雄先鋒(2024-)
自薦也可以成功
對香港球員來說,外國球員都是屈速屈身型,曾外流至阿爾巴尼亞的韋婉有第一手經驗,「那裡是歐式踢法,比較衝撞型、體力化,那時覺得很新鮮,不過這經驗的時期很短,約一個月就回港。」那是韋婉第一次外流,體驗到外國的水平,而自己同時在溝通、生活上都有很多困難,「幸好時間不長,回想起都挺難熬的。」與阿Mi一樣,韋婉首次正式外闖都是在疫情間,分別是她到阿爾巴尼亞去是用電郵自薦叩門,「以我的能力和人脈,基本上只能自己發電郵,最後收到阿爾巴尼亞球隊Vllaznia回覆說想要我。那時很緊張,因為不懂怎樣與對方商討,如何與外國球隊簽約,很多事都不懂。」

職業足球的現實
過去兩年分別效力泰國春武里及台灣高雄先鋒,韋婉對兩者最大的感受是訓練時間的煩惱,「泰國比較好一點,練下午四時到六時,晚上吃飯回家後可以休息,很早就會覺得睏。但台灣練習則在夜晚,早上比較難找事做,因為不會到處走,最多是健身,在中午做,最方便是在練習前。但那即是三時前都沒事做,我嘗試過九時起床找事情做,但到夜晚就會想睡覺,所以又不能特別早起床,一日的生活就是這樣。可能練習練到九時,吃飯回家洗澡,零晨睡覺。」
泰國及台灣都不是很大的地方,但當交通令做每件事都要動輒花數小時來回,則會令生活很集中在起居飲食及訓練上,「我覺得香港生活需求太方便,外地可能你出去一個商場或找些需要的東西,可能要一個多小時才出去。我覺得在香港踢球,或者是所有的運動,可能你不喜歡一件事,很快可以轉去另一件事。但如果你選擇了去外國踢球,其實你去到了才發現,出去只是做一件事是很悶的。外地沒有那麼多姿多彩,它可能會比你想像中悶,但這個就是職業。」

在台灣踫上從前在泰國春武里的隊友,竟因為足球再相遇

上季為高雄先鋒奪得聯賽冠軍
外流對自己的最大影響
經歷了三次外流,韋婉認為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適應力,「除了生活上,適應是適應對球的踢法,跟著教練的教法。我發覺接觸越多不同類型的教練,就覺得以前太過局限。港隊的教練也好,或球隊也好,很少機會接觸其他類型的教練。出去之後會發現原來教練都是在教同樣的東西,大家都是在教足球,但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或教法,也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可以很不同。」韋婉感到可惜的是她是到步入黃昏年紀才有這領會,「出去之後才知道,我需要時間去摸索。好像一個新教練,都需要時間去摸索新球員。我發現原來出去踢球都要摸索教練 ,例如他喜歡甚麼踢法或溝通方式,連溝通方式也要摸索,就是這麼奇妙。」
經歷多樣變化,韋婉認為香港球員比較聰明,這也是一種優勢,「香港球員轉數會快一點,可能地少人多,你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知道很多東西。但是外地可能他們30年都生活在台南,不會接觸到很多不同類型的人。所以我傾向覺得,香港的環境令香港球員踢球時會有較多不同路數或想法出來,而這件事我覺得其他地方比較少,所以香港球員是絕對有能力可以外闖。」

與日本籍的隊友和另一球隊的日本人一起吃飯,因為足球才有這個機會
Text:Jack
Photo:Peyton、Alex、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3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