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馬特集】蔡泳茵 - 十公里是必經一站
【渣馬特集】蔡泳茵 - 十公里是必經一站

蔡泳茵 - 浸會大學長跑隊員 / 中長距離跑運動員
「我希望未來可以跑全馬,所以練十公里是必經階段。」蔡泳茵現時較專注訓練的項目5000米於2023年香港排名以19分25.28秒排第九,去年底她更剛跑出17分51秒的PB,相反她跑過的十公里賽屈指可數。問及她的最終目標,她卻毫不猶疑地說:「跑者應該都會想挑戰全馬吧,只是要循序漸進,我應該要再過幾年才準備好。未來很多變數,可能到時覺得自己還是跑中長距離較好,也有可能會『下車』專注跑十公里,哈!」她指無論是繼續前進或下車,十公里是馬拉松訓練的必經一站。
現時她希望能在中長距離上打好速度根基,然後跑好十公里時間,再看狀態何時適合進軍全馬。

蔡泳茵在2024年大專越野賽超越前方的賀恩樂,第二度奪得女子第一。
5000米速度基礎
蔡泳茵23至24年連續兩屆大專越野賽獲得女子第一,回想她跑步的緣起卻並非由學界開始:「我一開始是先玩游水然後三鐵,遇上現在的教練才開始專注練跑步!」要說和跑步有緣,她的例子確實有說服力——教練本來在她就讀的中學教其他科目,互相不知對方的跑步底蘊,直至中五那年她因為考試要溫書,期間有朋友找她一起去深水埗運動場跑步散心,巧遇當時在教跑步的教練,教練也才知道原來她喜歡跑步:「我鍾意跑步時可以有時間思考和放鬆!」
不少跑手聞之色變的全馬,蔡泳茵卻毫無懼色以之為目標,「有次我和朋友由天水圍出發步行四十二公里,花了八個小時,那時就心想這一生一定要跑一次全馬!」步行過長距離,她更有信心定立長跑目標。「跑1500米以上都要練長課,現時我的長課大概十六至二十公里,跑全馬長課要三十公里,是我的極限挑戰!」說時她雙眼發亮,躍躍欲試,但也不忘沉著計劃:「全馬會是大概25歲後才嘗試」——一出口便計劃經年,只能相信她真愛跑步。

進深之路的年齡關口
由5000米到十公里,再到半馬和全馬,距離上是愈來愈長,對蔡泳茵來說卻非跑量增加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年月累積訓練質量:「按我現時的訓練進度,單是半馬都要23、24歲才跑,全馬是要長遠計劃,所以肯定不會那麼快挑戰,我一定是25、26歲後才會去跑。」跑什麼時間、身體狀況如何是難以預計,訓練周期卻是她判斷自己何時「升級」的依據。「我和教練的想法是耐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愈來愈好,現在打好速度根基,之後才會進步得快。」

訓練周期與訓練質量
「訓練周期是根據比賽目標去定,今年我報了5000米、10000米的比賽,也有十公里賽。下年會練1500米,到時再調整課表練200米、400米衝圈。」她分享指練10000米的最大差別是里數,但長課的質量不容忽視:「我的訓練周期是三星期訓練、一星期復原,而長課是不會停的。長課每周一次,雖然頂多二十公里,但『質』會比較好,因為那也是主課,我會以頗快步速4分20秒左右去跑。」2024年底她於機場三跑十公里賽中跑出39分07秒的佳績,不久後在東海大學5000米賽事又以17分51秒PB,算是驗收訓練效果。

數據判斷合理目標
她重視訓練周期,因為可令她更明白訓練效果和分配休息恢復時間的重要性,「1500米是需要有氧能量供給的項目,練長課可以訓練到心肺和肌耐力,令乳酸值偏低,減少肌肉疲勞感,否則很容易體力透支。」也因此長跑需要較長時間恢復,這亦是現時她以中長距離賽事為目標的原因之一——她仍在學,要兼顧課業、實習及兼職,訓練時間有限。「我現時的能力要跑半馬還有一段距離,但可以應付到十公里,因為練習量和5000米差不多,但長課會再跑多些和距離長少少。」她將會跑渣馬十公里,亦是因為和本來的訓練周期不會有太大衝突。「無論如何,跑比賽一定是全力以赴。」

「我的主課通常是練速度,熱身跑兩公里5分鐘步速、靜態+動態熱身15分鐘,再跑八至十組400米,每組間隔休息1分鐘。另外會紀錄乳酸閾值、身體狀態和天氣狀況等等,以監察自己的訓練效果。」

蔡泳茵的每周訓練課表
星期一:長課
星期二:Strength & Conditioning或者健身
星期三:一至兩課主課
星期四:輕鬆跑
星期五:早上主課,夜晚一課Strength & Conditioning
星期六:一課主課
星期日:休息
Text:Nicole
Photo:Ah Lam, KK Lau, Marenda Lo, 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