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排球初心 - 蕭昌鴻|專題人訪
堅持排球初心 - 蕭昌鴻
全世界的球類運動中,過去至今基本上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足球及籃球主導,當中喜歡觀看的人更佔了極大多數,這是不論中美或歐洲等地大城巿,還是香港這個細小地方,也是如此。不過,排球在香港近年亦慢慢愈來愈受歡迎,相信以下這位身兼香港代表隊球員、教練及排球學校創辦人多重身份,人稱「阿蕭」的蕭昌鴻,絕對是感受良多。
排球在香港
曾奪得精英賽冠軍兼最有價值球員獎項、大專盃冠軍、甲一聯賽冠軍等頭銜,再加上排球訓練學校創辦人的身份,「阿蕭」稱得上是香港排球標誌性的人物之一。排球在香港學界算是傳統大項,但在阿蕭眼裡,香港過去兩年排球運動風氣仍有明顯變化:「我覺得香港排球近兩年已經變得愈來愈普及,某程度上是因為電視劇《男排女將》及動漫《排球少年》的帶動,令香港的青少年以至大人都變得更留意排球這項運動,甚至都想親身試一試。」
作為香港排球運動的最前線,「阿蕭」經常都會接觸不同的球員,或者是對排球有興趣的人,他認為不論男女老幼對排球的興趣都明顯增加了:「香港排球除了一班甲乙丙組的精英球員,或中學學界的球手之外,還有一大班可能不是打得很好,但卻對排球很熱愛的人,這都令我覺得排球運動在香港變得更普及。」
走向國際的困難
近年,香港運動員在國際舞台愈見出色,但都只限個人項目為主,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源及現實問題;排球更非體院資助項目。這一點「阿蕭」亦感到無奈。「香港排球目前的水平其實與以往相比已經提升了不少,但與鄰近地區,好像中國、日本、南韓、台灣等,都有明顯差距,這主要是因為對方有職業賽事體系,以及訓練量大大拋離香港。要知道他們的職業球員一天需訓練長達6小時,早晚課各3小時,還未計體能訓練、負重訓練等,這對於要每天上班8至10小時,下班後只能訓練2至3小時的香港球員來說暫時仍是遙不可及。」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對方一星期五天的訓練已經等於自己10天的訓練量,試問如何不被拋離呢? 「這正正是香港球員出外比賽最缺乏的一點——穩定性。要提高穩定性,首要就是要花時間不斷重複又重複做同一件事,從而讓你的身體肌肉去記住每一個動作。」而除了時間之外,場地也是限制了香港球員發展的一大重點,要想在室內場進行排球訓練,基本上是十級困難,因為除了要應付『炒場專家』之外,還要與籃球及羽毛球等運動爭場,就算真的比你很幸運訂到場,但時間極其量都只有2小時。最終,就是以上兩點——時間及場地,造成香港排球水平上與其他地區的差異。
由改革訓練開始
水平落後從來都不是問題,但前提是要有人發現問題,並願意著力改善才能解決問題,並有所進步。阿蕭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先驅:他甘願為排球捨棄原來穩定的高薪厚職,投入極高風險的選擇當中,希望透過與舊有不同的訓練方式去帶領香港排球前進。阿蕭表示:「成立HKEVA這所排球訓練學校,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基本上小至3,4歲,大至30、40歲都可以參加訓練,並且以一班最多八人的小班教學方式去傳授技術,因為排球對於新手來說始終是一項比較難學及掌握的運動,我認為新手需要較多的觸球機會去感受動作,從而讓肌肉能夠支持他們做各項擊球動作。」這對比學校校隊或球會的訓練,師生比例明顯令訓練更有效率。不單止這樣,阿蕭認為訓練方法必須與傳統精英制訓練大相逕庭,「不會因同學個人表現,去界定他參與訓練的時數,不同的可能只會是按程度上訓練難度各有不同。」阿蕭補充說。
確實,現實中可能有不少人對排球本來充滿熱愛,但奈何個人能力不足,最終卻因現實而被淘汰,未能繼續參與訓練。「事實上,不少學生在12歲以下的時候,在學校打排球的表現不好,原因可能是身體發育不夠完全,或較遲接觸排球,但其潛力卻因此被無視而遭淘汰,這是很可惜的。」因此阿蕭相信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持續提供訓練,有機會發掘遲起步卻有潛力可挖的人才。
既是球員亦是教練
阿蕭的多重身份相輔相成,讓他能夠從不同角度將香港排球承傳給下一代。「球員及教練兩者的關係其實很微妙的,因為自己身為一名球員,會經常參加比賽,並以球員身份看見自己及對手很多做得好或不好的地方,從而改善自己。而身為教練,可以將自己作為球員看見的東西灌輸給下一代。其次就是讓學生見到自己作為球員時的表現,這也是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你打一球,比講十句更加有效果。」
說到尾,阿蕭認為別說想超越,只是想香港排球水平能夠貼近台灣、日本、中國等鄰近地區,也已遙不可及。沒有職業體系,球員訓練量嚴重落後,導致個人體能及穩定性被大幅拋離⋯⋯種種現實,並不是一時三刻能夠改變過來。不過,當你知道背後有人不計成本付出,希望努力提升訓練質素,為的是希望將排球推廣給所有人,讓更多人參與,以及傳承給下一代,這份精神就是要Respect。
Text: Harry
Photo: Olddog
Design: Yvonne
原文刊於《Sportsoho》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