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籃高手高高手-籃球博士 張丕德 Peter

說籃高手高高手-籃球博士 張丕德 Peter

「大家好,歡迎收睇ESPN。」
相信你未必完全記得他的全名,
但喜歡看NBA的朋友,
一定會認得他的聲音——
他可以說是NBA廣東話最佳評述員,
人稱「籃球博士」的Peter張丕德。

 

籃球博士的由來
認識Peter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一個稱號,就是「籃球博士」,因為大家都覺得他在籃球領域中知識豐富,是「籃球百科」。「有一位同行在我新加坡的家中看見兩面牆的書,突然他就用『博士』稱呼我了,之後就慢慢被其他人知道,但我絕對不會這樣稱呼自己的,哈哈!」

 

 Roy不但牽線令Peter的書得以出版,更為他的新書繪畫封面插圖。
 Roy不但牽線令Peter的書得以出版,更為他的新書繪畫封面插圖。

featuresfeatures
Peter笑言出書是計劃之外。

 

說籃高手的誕生

「其實我從來沒有出書的構思,這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因為近年有和翁金驊合作推出一個Youtube Channel——大心臟博士,當中會邀請一些嘉賓上來傾傾波經,2021年初我們便邀請了NBA畫家Roy,他同年推出了一本個人作品集。」那一次Roy除了是嘉賓,亦是傳話者,將出版社想邀請Peter出書的建議帶給他。

對於出版社邀請他出書,Peter可以說是相當受寵若驚。「以往我雖然在報章上有寫過一些運動專欄,但我對自己的中文寫作能力是完全沒有信心的。不過既然出版社這樣看得起自己,就不妨與他們商談一下。我原以為應該都不會成事,誰不知他們對我的信心竟比我自己更大,讓我先寫5000字左右看看我的文筆風格,《說籃高手》就是這樣開始的。整本書最終大約寫了60000字,由去年東京奧運完結後,到NBA新球季之間不足兩個月時間內完成的。」

Peter現時只為ViuTV每週做一次NBA評述,至今已擔任評述員二十多年。
Peter現時只為ViuTV每週做一次NBA評述,至今已擔任評述員二十多年。

一切由評述開始

Peter的體育評述員生涯可說是由ESPN開始,除了籃球,亦曾負責以廣東話評述美式足球、北美的職棒及冰曲賽事,當年看ESPN的體育迷亦由此認識他。直至他兼任《NBA地帶》節目主持,相信很多香港球迷都因而開始熟悉他的聲音,他亦有機會成為代表亞洲電視的體育記者,參與四屆奧運會的採訪工作,親身到現場與一眾運動員近距離接觸、訪問他們的得獎感受。

Peter至今有四份之一的人生擔任評述員,期間曾多次轉換平台,讓他體驗到不同公司的文化。「ESPN就像工廠,會有講波更表,哪一天講哪一場波會一清二楚列明,收到更表後就自行預備賽事。而因為廣東話的市場非常小,所以地位總是會排得比英語、普通話為低,甚至不被安排製作節目,這算得上是我職業生涯上的一個遺憾。不過現在回想,亦不難明白當時他們的決定,畢竟香港的市場確實是非常小。」

早幾年有一家突然出現的體育平台,令Peter感受到評述員生涯危機。「當年樂視2018年3月結業之前,我效力了1年半的時間。那時我好快察覺到他們的營運模式根本是不可行的,他們用天價購買比賽播映權回來,就算我不是會計師都知道單靠賣廣告根本不可能回本。」但萬萬令Peter意想不到的是,樂視結業後竟然有一間相同營運模式的公司出現,「當時那家公司都有找我繼續作評述工作,但我並不想再冒險投身於這種營運模式的公司,更何況他們提出減薪要求!幸好,ViuTV投得NBA播映權,如今我只為他們每星期評述一場比賽,故多了很多私人時間,便決定讀書進修新聞碩士,這是我1989年完成大學課程30年後再次回到校園。」

評述員 vs. 體育記者

記者現場採訪工作最「迷人」之處是一定有突發事情發生,考驗其臨場應變,Peter當年採訪亦不例外。「2004年雅典奧運,我當時代表一家香港電視台成功採訪剛剛奪得110米跨欄冠軍的劉翔,是我最難忘的經歷,因為我是世界上第一個採訪這件事的人,比中央電視台及『大台』(編按:指另一家香港電視台)更快報道這件事,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有多困難?這完全就是天時、地理、人和的結合。「奧運採訪區是有分付費及不付費的採訪區域,對於央視這國營電視台來說,付費基本上不算得什麼,目標只有以最快速度採訪中國運動員奪牌一刻的心情。不過那一次中央電視台竟然沒有買付費區域,相信是因為他們對中國運動員在田徑場上奪牌不抱太大期望。」當然Peter在這次採訪前亦準備充足,「由劉翔初賽開始,每一場我們都會到現場邀請他作訪問,當時他的眼神亦明顯覺得我們這樣頻密採訪還沒有成名的他非常奇怪。當然我們的目的是與他建立關係,讓他認得我們。最後再加上運氣,我們的位置比『大台』更前,因此才成就到我成為世界上第一位訪問到劉翔奪冠的人。」

作為體育評述員,又曾經以體育記者身份到外地採訪,Peter當然是離不開體育活動的,但二擇其一,他又會如何選擇呢?「各有各好玩。當評述員除了事前準備球賽的工夫之外,亦很考驗比賽期間的臨場應變,腦袋需要跟著比賽不斷運轉,稍一不在狀態就很容易說錯話,又會與拍檔搭不上咀。而作為體育記者,採訪時則需要留意更多環境因素,因為現場不會只有你一隊人進行採訪,你可能需要與友台卡位,又可能被其他台搶了要問的問題,所以需要時刻留心,盡量避免重覆發問相同的問題,並且留意周圍的環境。」

Peter採訪奧運,用心準備令他得以成為當年全球第一位訪問到劉翔奪冠的記者。
Peter採訪奧運,用心準備令他得以成為當年全球第一位訪問到劉翔奪冠的記者。
Peter四度採訪奧運,與央視及其他國家的記者關係不錯。

Peter四度採訪奧運,與央視及其他國家的記者關係不錯。

評述員今昔變化

橫跨多年評述員工作,Peter直言當中的變化很大,尤其是資料搜集方面。「以往準備評述工作,需要花八成時間去準備資料,其餘兩成才是去使用該些資料。」當時互聯網仍未十分普及,所以需要外國資料時,就一定要親力親為四圍去找實體材料。「當年在旺角洗衣街有一間雜誌舖,是專賣美國雜誌的,我就買下相關的籃球雜誌或週報回家抄下有用的資訊,到評述的時候就會將資料拿出來備用。」是的,早期資料搜集的工作絕對是現今互聯網通行的時代難以想像的,以前要想找到相關球星的資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消息都非常珍貴。「以往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找資料,而現在則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拒絕資訊,因為若不懂得拒絕的話,根本沒有時間休息,而且網上資料氾濫,亦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求證消息或資訊的可信性。另外,現在很多最新的訊息都會在社交媒體上發放,好像Facebook、Twitter、IG等,所以現在我評述的時候都會留意著Twitter有沒有任何新消息出現,以便向觀眾報道。」

初入行擔任評述員時和現今相比,搜集資料的方法大為不同,但不變的是Peter始終會在賽前做足準備研習很多資料。
初入行擔任評述員時和現今相比,搜集資料的方法大為不同,但不變的是Peter始終會在賽前做足準備研習很多資料。

我仍然在做評述員

正所謂「做嗰行厭嗰行」,人生有四份之一的時間長期擔任同一個崗位,著實是不容易,「老實說,我也有想放棄的時候,特別是近年動盪的時代,不過當每次節目開始,我就會集中工作,完全不會想這個問題,或被負面想法影響發揮。」

話雖如此,所謂「厭」大概並非真的討厭,畢竟他不但最終沒有離開,更理所當然挑選與工作有關的新聞系去進修。多年投身於籃球工作,Peter還是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得多於失:「我相信如果當日我做第二行,金錢上的回報應該會比現在多很多——不是說我後悔當上評述員,只是我猜想這個選擇令我失去了什麼。不過,我因籃球而獲得的東西非常多,包括我獲得很多出外採訪的機會,從而增加自己的見識,並發掘出很多以往我不知道的能力,例如公開演說。」靠口才成為專業評述的人竟然不擅長演說,讀者們應該很難想像吧?「以往我是一個不喜歡公開演說的人,完全不是有很多話要說的那一類人,到後來因工作關係加上有足夠練習,才發現自己公開演說也是可以的。」

Peter的評述不但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相信亦令不少喜愛觀賞體育比賽的人,曾幻想自己有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講波佬」。這在香港看似很難入行的職業,事實又是否這樣?「現在評述員入行的機會比以往更多了,因為很多平台都有這個崗位,但因香港市場實在太小,所以競爭非常大,有興趣入行的人要有心理準備人工並不多,可能需要捱一段時間才有更多機會。」

到了最後Peter對評述員的工作仍然充滿愛,更勉勵大家:「很多事不是單純以金錢去衡量的,而人生的發展與你的計劃往往不一樣。如果你有熱誠,只要盡力做好自己,遲早都一定會有回報的。」

球星花名真相
對Peter有印象的你,可能都會對本地NBA球星的花名印象深刻,好像「牙擦蘇米拿」、「巨無霸」、「入樽聖手」等等,但你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由Peter改的。「事實上,NBA球星的花名是當年ESPN找『八哥』簡而清一手改的,其後亞視亦拿了來用。當時因為第一次亞洲有本地電視台去做自己包裝的NBA節目,所以想促使這個『產品』讓球迷更容易入口,因此有了改花名的想法。當時選擇找八哥去創作絕對是正確的決定,因為他知識廣闊,對美國文化又有深入的經歷及看法,最後再透過他自己的觀察去為球員度身訂造改的,而我就只是執行,在比賽期間講給球迷聽而已。」

引介Peter入行的伯樂簡而清(右一)是著名文化人,當年更曾為ESPN撰寫英文詞彙翻譯指南,其定下的NBA球星花名深入民心。


引介Peter入行的伯樂簡而清(右一)是著名文化人,當年更曾為ESPN撰寫英文詞彙翻譯指南,其定下的NBA球星花名深入民心。

 

Text:Harry Photo:Conrad

文章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4月號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