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之別

手作步道在香港發展數年,當中的理念、修路工法和推行模式,不少都是參照台灣的做法。

台灣千里步道運動始於2006年,是一項致力保護台灣山海風光及在地文化的環境行動。其後成立的千里步道協會以「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為目標,在台灣各地推動公民參與手作步道,並結合民眾力量串連環島路網,至今逾15年,經驗可謂相當豐富。

我們在2016年開始接觸手作步道,翌年到台灣屏東參與由該會舉辦的「獵人古道工作假期」,協助修復大武部落的獵徑。該付費活動為期三天兩夜,除了手作步道解說課、戶外考察和實地手作之外,還安排了由原住民帶領的導賞活動,讓參加者認識部落神話、狩獵文化和傳統建築,以及親手製作當地手工藝品。整項活動揉合歷史文化和體驗活動,其意義不僅是投入公民力量協助原住民修復連絡通道,部份活動費用還能實在地支持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參加者更能透過實踐手作步道,加強與土地和原住民的深層連結。

這數年間,香港也彷照台灣籌辦手作步道推廣活動,鼓勵市民參與山徑的復修工作。活動大多是為期一天的工作坊,並不收取任何費用。其目的主要著眼於山徑目前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單日的活動包含手作步道理念講解、工具使用技巧示範,以及建材採集、搬運和實作,與台灣相比下無疑較為倉促,各個範疇皆是淺嘗則止。

台港兩地手作步道的施作皆是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進行。千里步道的導師群的教學強調對理論的瞭解、知識的實踐和靈活應用;漁護署的資深員工則擁有豐富的造路經驗,工具運用技巧自成一格。兩地的最大分別在於台灣的原住民一直以來順應居住環境和利用在地建材而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而這些傳統的工法智慧均能傳承至今,啟發對環境倫理的整體理解。反觀香港,有關鄉村古道的研究一直相當匱乏,造路工藝付之闕如,為本地古道修復工作的重大障礙。

台灣手作步道的發展已趨制度化。學員能透過系統化的步道學課程深化相關的專業技能,而「步道師」認證制度亦有助培育新一代的領導者。本地的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近年也借鏡台灣,嘗試引進步道學入門課和實務課;近來亦籌辦手作步道過夜體驗活動,可惜卻因反覆的疫情而延期。

香港手作步道發展至今仍處於萌芽階段,活動籌辦方仍在摸索切合本地社會環境的實踐模式。另一方面,香港的山徑議題能否持續引起社會關注,而市民是否仍舊能保持早年的參與熱度,讓手作步道得以順利推展,仍有待觀察。

原住民以傳統工法修路

原住民以傳統工法修路

漁護署資深員工示範修路技巧

漁護署資深員工示範修路技巧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