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馬特集】紀尤 - 無聲享受訓練之苦
「我想再和大家一起去今年的聽障奧運會!」陳紀尤患有先天性嚴重至深度聽障,需佩戴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以手語為母語。她由三、四歲開始習泳,2017年十四歲首次出戰聽障奧運會,對她來說比賽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訓練目標,也是為了享受和伙伴一起奮鬥的感覺。今年她決定跑渣馬十公里,由游泳到跑步,看似是孤獨的個人項目,在她心目中都是為了成就別人。

陳紀尤 - 聽障游泳運動員,曾代表香港出戰聽障奧運會。
由游水到跑步的動力
「我好細個就接觸游水,之後都有接觸其他運動,後來媽咪幫我報名玩兩項鐵人,希望我多點課外活動,順便訓練體能,才接觸了跑步。」紀尤最為人熟悉的身份是游水運動員,因為她十四歲時代表港隊出戰聽障奧運會前,各大傳媒都訪問過她,跑步和她似乎毫不相關,她笑言:「我覺得跑步辛苦好多!當時暑假同時練水和跑步,每日兩課好密集,所以過了暑假便無再跑!」
她指跑步和游水共通之處是可以訓練肌耐力,而今年她和幾位聾人朋友一起報名跑渣馬十公里,為語橋社資籌募經費推動手語共融教育,令她重拾練跑動力,更參加了每星期一課的備戰跑班:「當想到跑步可以籌得款項幫到更多人,我會覺得更加有意義和有動力。」藉此也令她思考如何部署今年即將於十一月在日本舉行的聽障奧運會:「我未知會否獲選上代表資格,但今年真的很想再去!」上一屆2022年是在巴西舉行,她為了備戰DSE而無去,今年她已是大二學生,她希望再度找回訓練動力。

紀尤曾代表香港出戰聽障奧運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紀尤自少練水,覺得比賽有成功感,更有動力去訓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享受痛並快樂著
紀尤從游水訓練中累積了體能,但她直言仍不足以應付跑步,所以要另外參與跑步訓練班:「在水中有浮力,和在地面感覺很不同。跑步最辛苦是雙腳,游水時雖然上身和手也要擺動,但跑步感覺雙腳要用很多力去推動全身。」她最喜歡仍是游水,更密密比賽:「當時我覺得比賽有成功感,更有動力去訓練。我覺得這是幾正向的循環。」她小學開始練水,一星期游三、四天,每次兩小時,中學時練得最多,有一年更每周訓練六日,自言怕辛苦的她願意密密練水已很難得,現在卻為了她「不喜歡的」跑步而要再擠出每周練跑時段?她笑著自辯:「我怕辛苦,但辛苦完的感覺才是我最喜歡的,所以我想試試,做完也許更有成功感。」

參加了渣馬,令紀尤更有動力練跑,更參與由陳國障教練任教、為聽障跑手而設的跑步班。

跑班有手語翻譯協助溝通。
運動助我專注當下
紀尤言談之間表現樂觀,令人幾乎忘記她面對的種種困難,但說到生活細節,便可知她為何喜歡水中的寧靜:「我戴著助聽器,會聽到課堂上老師說的聲音,但其實很多內容仍會聽不清楚;在街上頭髮可能遮蓋了助聽器,旁人未必知我是聾人,和人對話時其實很多雜音我會聽不清,要請人複讀⋯⋯但要不斷解釋太累了,我覺得只要溝通順暢、雙方都沒有感到不舒服就好。」
跑十公里是挑戰辛苦,游水則是享受辛苦,這也是為何她能一直堅持練水至今:「每次練水前我都要掙扎一番,但我喜歡游水帶給我的『世界』——水中可以不用戴著助聽器,享受只有自己的世界,單純地去感受水流,專注在自己每一個呼吸和動作,想著怎樣做好它。」運動助她專注在當下,無須想太多額外的東西,「運動時間令我可以放鬆一下,回來時或許會有新的思路。所以今次十公里我會盡力去練,除非真的跑不動,都想盡量跑完全程!」

和聽障朋友一起參加跑班更有凝聚力,紀尤也希望能幫助更多同伴。

這是手語加油之意,大家為跑手打氣時加上動作,說不定無意中也鼓勵到聽障跑手!

Text: Nicole
Photo: Old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