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
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

左:Teddy 綠洲Oasistrek網主 右:Tommi 山人物近YouTuber

破邊洲近年在小紅書爆紅,從前較難前往的景點,今日變得人滿為患。今期我們便邀請行山網站「綠洲 Oasistrek」網主Teddy及YouTuber「山人物近」Tommi一同從西貢出發,前往東壩考察改頭換面過後的破邊洲,探討「行山KOL」背後的心態。

同一片山嶺 不一樣的性格

Google上搜尋行山路線,頭幾個搜尋結果必會出現「綠洲 Oasistrek」。廿年前,網上還沒有很多行山資訊,會行山的香港人,大都有看過他的網站。Teddy說,初時記錄路線,是為了填補網絡資訊的空缺,現在則是為了推廣環境保育。除了路線,他也會寫散文,分享感受,現實中的他性格較內斂,雖然說話不多,文字卻動輒洋洋灑灑數千字。

與Teddy形成強烈對比的,是YouTuber「山人物近」Tommi,性格比較直率,說話不怎麼修飾,總有滔滔不絕的意見想發表。他僅比Teddy年輕五歲,看起來卻像比實際年齡減廿歲、貪玩的「𡃁仔」。他的YouTube頻道在疫情期間爆紅,最熱門的影片更有近50萬點擊率。其名稱「山人物近」聽起來想拒人於千里,他卻說是「逆向思維」,愈要人別看就愈多人追看;他的拍攝節奏輕鬆活潑有電影感,要靚景有靚景、要靚女有靚女,亦會介紹拍照打卡位,形同行山界的玩樂指南。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2

二人的性格大不同,卻愛上同一片山嶺,並有同一個理念,希望能保護好香港的郊野,推廣良好的行山文化。他們在介紹路線時都不喜歡 「劇透」,就如電影預告片,他們的介紹只會呈現精釆的部份,希望能引起大眾的興趣。因此他們都不會巨細無遺地介紹路線、或告訴讀者每個分岔路怎麼走。因為他們相信,讀者都應該要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索,才能享受行山的樂趣。Teddy說:「去探索下,自己嘗試去搵路,甚至乎間唔中迷下路都係一件好事。迷咗路先知自己錯咩,會反思嘅話,下次就唔會再錯。」Tommi認為觀眾最少要懂得自己做資料搜集,懂得使用離線地圖才出發,不把前往方法詳細列出,是為了避免引來一些單靠影片,毫無準備就行山的人士上山。他表示,雖然影片中有時亦有提及乘搭什麼交通工具,但只是劇情需要,目的是帶領觀眾由市區進入山野,他說:「你冇可能去行屏南石澗、蚺蛇尖北脊,或者去虎吼石河,但唔識搭車去個起點。」

對Teddy來說,山嶺是城市中的綠洲,因此網頁亦改名「綠洲」。走進網頁,即可暫時逃離充斥廣告的世界,是網絡世界中的綠洲。Teddy似乎對金錢的興趣不大,即使網站再怎受歡迎,他都沒打算落廣告來賺取額外收入。他說,難得可以自主一個平台,希望讀者能不被廣告干擾。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3

你會否追流量?

山人物近:「冇廣告我點生存?」

「山人物近」Tommi作為全職YouTuber,每條片都是他認真工作的證明。他更毫不諱言,流量是最重要,為了生存更會接廣告。他熟知自己每條影片的內容、觀看次數,更會分析流量去向。這是他熱愛的工作,一定要有廣告投資,才能持續下去,但「唔會hard sell」,會設計文案配合影片故事內容。他亦不忘在影片中滲入「另類廣告」,教育觀眾行山的知識,他說:「人哋以為唔小心影到我睇地圖,其實係突登剪落去。」目的是提醒觀眾每隔一段路都要看地圖確認位置。

Tommi的影片成功吸引不少流量,原來他都曾痛下苦功。他分享,剛開始拍片時,不善言辭的他只會講:「嘩!好靚呀!」,就連自己都覺得悶。靈機一觸,決定把自己工作上常要帶女仔行山影相的經歷化成劇情,結果大受歡迎。雖然簡單的入門路線流量較好,但他卻偏好高難度路線,原因是路線有難度才有「創作」空間——情節雖不純屬虛構,他會加入誇張的戲劇效果,利用剪接和音樂營造緊張氣氛。拍攝歸拍攝,現實上他會按照嘉賓的體能及技術來決定拍攝路線,亦會做足安全準備。他拍攝過各樣石澗、石河等較高難度路線,亦遇過惡劣天氣,有時因為效果太逼真,會被觀眾責罵。面對批評,他會虛心接受,但亦不太介意,更笑說:「佢哋真係睇到好投入。」他對自己的作品亦滿有自信:「我得閒都會開嚟睇,食飯、瞓覺都會睇。我自己睇200次都唔悶。」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4

綠洲 Oasistrek:「我想滿足咗我自己先」

相反,Teddy行山時不喜歡長期要拿相機拍攝,他認為行山最重要是能享受過程,感受當下。因此他行山不喜歡拍片,即使影相也是匆匆拍一張就收起相機。他說,他不是風景攝影師,不會為了捕捉特別光線停下腳步等候半天,對他來講,行山永遠排第一,不會為了網頁、記錄路線而左右他已計劃的行程。他說:「我需要照顧咗自己,滿足咗自己先。」

正如網站的名稱,Teddy認為山野是城市中的綠洲,亦是他心靈上的綠洲。他視大自然為家,因此,每當見到基建發展帶來破壞、行山徑被石屎化等,心情都會大受影響,近年會避免前往被人工化得太厲害,或人太多的地方,以免親眼目擊破壞會傷感。現在,他不論工作、或興趣均與山有關,他現任職於關注郊野的非牟利機構,閒時亦參與不同活動,如維修山徑、推廣無障礙行山等,山野就如他生活的導航燈,指引他方向。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5

破邊洲現在人滿為患,作為路線介紹者,你覺得自己有責任嗎?

山人物近:「政府最大責任」

自破邊洲觀景台正式啟用後,周圍豎立多個警告牌、五一黃金周後更設水馬圍封位於東壩的「捷徑」入口,媒體上常見有遊客到懸崖處打卡被指責、走捷徑回東壩更被指險象環生。

綠洲和山人物近的網站都曾介紹有關破邊洲的行山路線,三年前,Tommi的影片更教人走現時被水馬圍封的「捷徑」。面對今日的局面,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嗎?Tommi指,政府應負最大責任,因為「低估咗小紅書嘅威力。」被官方標籤為危險的「捷徑」,其實行山人士已慣走多年,路徑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出在大量遊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登山,不知道自己正要走在怎樣的路上,自然險象環生。Teddy補充說,問題在於政府在建設官方景點後,吸引大量遊客,卻無力處理人流所帶來的影響。破邊洲位置偏遠,需一定體力及行山能力才能到達,加上有特殊地質意義,屬敏感地方,應多加保護,並不適宜打造成大眾景點。他指出,若所有美麗的景點都要有很高的可達性,那四處都會是人為破壞及人工建設,屆時,香港的郊野就玩完了。

上花山的路徑旁隱約能見水土流失成一級級的形狀,Teddy指,因為有太多遊客,超出山徑的承載能力,才會把本來只一人能通過的步道「踩闊」,變成可供二人同時走過的山路。當日晴空萬里,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我們冒着攝氏35度的高溫,路過的遊人都撐着雨傘、汗流浹背,Teddy笑言:「可能遲啲會起涼亭呢,個個都好似熱到想暈咁。」他指郊野一旦發展成景點,設施只會隨遊客的需要而愈來愈多。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6
兩個行山KOL兩種態度–慢活感受山野vs快樂打卡指南︱YAMA嗲7

綠洲 Oasistrek:「所有人都有責任」

Teddy表示,當大環境被破壞時,每個人都應共同分擔責任。他指出,大部份人都會感覺好抽離,彷彿只要是政府的責任就與自己無關,但我們都應該反問自己,我有盡我的能力去保護這個地方嗎?例如,在政府興建破邊洲觀景台時,有從正式渠道向政府表達意見嗎?甚至,平時行山,有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嗎?或者作為家長,有否教小朋友正確的觀念?

對於東壩遊客超載,Tommi亦感十分憤怒,他建議政府參考國外做法,設「入山證」、每日限人數、遊客需由本地導賞員帶領前往等措施,以保護郊野,更揚言考慮拍片向內地遊客介紹香港山野的同時,教育其良好的山野禮儀,灌輸愛護環境的價值觀。

Text:Iris@風火山林
Photo:Lucien Chan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7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