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安全?戶外風險評估及管理︱琛山人語

山野安全? 戶外風險評估及管理

「山野安全」是每一位行山人士都會掛在咀邊的一句話。但想深一層,是否隨遇而安便能夠理所當然地安全完成旅程?還是這只不過是一個主觀願望而已?

香港的山野環境及氣候相對溫和,沒有外地的高山峻嶺所給人的危機感,讓人覺得毋須特別準備及使用專門器材方可前往。因此,在心態上,往往會掉以輕心。事實上,近年本港的山野意外率不斷飆升,機乎每個星期都有意外見報。許多郊野意外個案並非無法避免的事件,如遊人在風險評估、裝備準備、資料搜集等方面多下功夫,許多意外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

香港的山野環境及氣候相對溫和,沒有外地的高山峻嶺所給人的危機感,讓人覺得毋須特別準備及使用專門器材方可前往。

登山活動跟城市活動的最大分別是要在全天候的野外環境下進行,登山者需要面對不同的天氣影響、通訊不佳、缺乏補給、支援困難等狀況。可以想像,萬一遇上意外的時候,在傳達自己的身處位置及、等待救援來臨的過程等,都不能跟城市同日而語。

有風險並不等如一定有危險,作為負責任的登山者,出發前必須對活動作出恰當的風險評估及管理。我們可就幾方面對行程進行評估。

天氣因素

每一種天氣情況都會帶給登山者不同的危機。氣溫可引致熱病或暴寒、潮濕令山徑濕滑、雷暴可能遭受雷擊、暴雨會引發山洪、潮汐可影響行程、風速會令人失溫……

事前掌握天氣預報,對可能出現的危機,便可在裝備上做好相關的準備。例如在酷寒的日子,攜帶足夠的禦寒衣物、高熱量的食物、飲料及保暖水壺,這些屬於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能有效減少暴寒的情況出現。必要時更應考慮改路線甚至取消活動。

行進中留意天氣變化,如遇上天氣突變,應及時採取應對方案,如雷暴時應離開高地、暴雨時需撤出溪澗。

每一種天氣情況都會帶給登山者不同的危機

隨時留意天氣變化。(Photo: 盧澤琛)

地理因素

不同的地理環境亦會直接為登山者帶來危機,溪澗河谷、懸崖險脊、碎滑山徑皆可構成風險,低估地形難度而導致行程嚴重延誤也屢見不鮮。不同難度的路線及地形需配合相關的技巧和裝備去應付,同時亦應預留充裕的時間去完成。

不同的地理環境亦會直接為登山者帶來危機,溪澗河谷、懸崖險脊、碎滑山徑皆可構成風險

有些路線需要有裝備配合才能完成。(Photo: 盧澤琛)

山野安全-隊伍人數

人為因素

隊員的體力、經驗、年齡、人數、領隊的人手比例等都影響到評估的考慮。安全不是空話,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基本的戶外風險評估公式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圖表為行程作出具針對性的風險評估及訂立應對方法。只要將嚴重程度和發生機率對應為1/2/3分,再將評估後的得分相乘,就會得出風險機率。

山野安全評估公式

假設我們在8月份到船灣淡水湖環湖遠足,發生中暑的機率為高 (3分)、嚴重性有機會死亡 (3分),兩者相乘共得9分,代表中暑風險機率極高。根據這評估結果,我們可以考慮幾項措施去減低或消除風險:

  1. 修訂行程,不全走環湖路線,縮短行程里數以減低風險。
  2. 改行其他較多樹蔭及水源的路線,以消除風險。
  3. 如真要如期進行,提醒隊員帶備充足及後備的糧水及遮陽用品,更可先訂下回程時間,萬一腳程比預計慢,亦能及時沿原路回程。訂出明確可行的措施以管理風險。

相同的路線就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對象會得出不同的風險機率,評估時多考慮隊伍整體的能力和特殊需要,才能為隊伍提供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