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創傷

  • 復操急進,加速足底筋膜炎

    最近疫情放緩,可能大家都會復操,有經驗者提醒大家要慢慢加量,如暫停訓練時間過長,即函接停操前的訓練距離或強度,筋膜肌腱未能適應。當發現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的話,足底筋膜炎可能已經悄悄到來!

  •  讓治療回歸科學本質:非常運動科學與創傷

    10/29/2020 - 18:50 by huenkwan
    運動人對運動創傷後處理方式有自己一套見解,但一直採用的治療方式適合自己嗎?透過《非常運動科學與創傷》重新認識真正的運動科學,預防受傷,讓傷患遠離自己!
  • 跑鞋革命,跑手點揀﹖

    肯雅跑手Eliud Kipchoge在2019年的維也納馬拉松中跑獲Sub-2、肯亞女跑手Brigid Kosgei同年在芝加哥馬拉松以2小時14分04秒把世界女子馬拉松紀錄推前、2020年日本箱根驛傳中約有高達85%出場跑手都穿著同款跑鞋……厚底跑鞋一度成熱話,世界田徑協會亦在今年年初針對跑鞋的製造作出回應,進一步對鞋款規格訂立了相關條件。
  • 折解基本運動按摩原理

    運動按摩是針對運動員所設計的按摩方式,運動按摩師會從運動員肌肉和軟組織入手,主要目的是提升運動表現和預防運動傷害。運動按摩師會跟據不同運動項目的特性,了解肌肉緊繃的原因,從而幫助運動員放鬆相關的肌肉組織、恢復肌肉狀態。
  • 「跑者膝」你總會患上﹖

    膝關節痛是都市常見的痛症,不只影響專業運動員,就算是平時少走動一族,都會患上。「跑者膝」泛指「髂脛束症候群」,髂脛束是大腿外側一組肌肉筋膜組織,是髖關節肌肉其中一部分,患者疼痛來源主要集中在膝關節外側,是常見的運動傷害。除了跑步,其實任何會重複性壓迫膝關節的活動都有可能引致跑者膝,例如跳躍、踏單車、踢足球等。
  • 肌肉流失 由成年開始﹖

    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會慢慢退化。若果運動量長期不足夠,有機會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肌肉流失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而當成年人過了50歲後,肌肉流失的速度開始加快,有可能導致經常腰痠背痛或容易拉傷肌肉。若對以上情況置之不理,很容易就變成肌少症。
  • 腳腕扭傷 不可忽視!

    運動人或多或少都有受過傷患困擾,其中腳腕扭傷更是在運動或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的傷害!要分階段處理扭傷患處,才可以確保康復,正常運動...
  • 運動前應否伸展?

    眾人都認為運動前靜態伸展能預防受傷、提升運動表現及減輕運動後肌肉疼痛,誰人運動前沒有伸展便大逆不道,受千夫所指。可是,和受傷後一定要敷冰一樣,一向習以為常的做法真的有效嗎?伸展能否預防受傷容後討論,但本來好端端的運動員,因瘋狂伸展而拉傷肌腱及附著點的例子卻屢見不鮮。
  • 抽筋拜拜!如何減少運動性抽筋風險?

    運動時抽筋,肌肉痙攣,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肌肉抽筋的成因很多,過度崩緊過勞,缺乏柔軟度及體內水份不足都是主要成因。雖則很多時侯抽筋無可避免,但留意以下三個習慣,能幫助大家減低抽筋機會。
  • 跑步練習 練時間還是距離?

    跑步比賽一般都以距離作單位,跑者以最短的時間爭取勝利。那麼練習時一定要按距離作訓練目標嗎﹖其實訓練效果不一定取決於跑得多遠,更重要的是訓練時間和質量。馬拉松新手可試以長距離慢跑來提升跑步能力,不用迫自己完成一定距離,反之以可跑多長時間來鍛鍊耐力,享受跑步樂趣。
  • 三部曲挑戰初馬

    不少人為了一嚐初馬而開始跑步訓練,然而,不同年紀和生活習慣的人,不可能接受同樣的訓練強度,新手尤其是中年人士,該如何訂立合理的訓練目標?物理治療師鍾惠文博士指,透過5項檢測收集跑手數據,可從運動科學角度作出綜合分析,再配合適量肌肉訓練及伸展運動,有助跑手制訂訓練計劃,令訓練事半功倍之餘,亦可有效預防運動創傷。
  • 朱燦麟 - 跑手的長期膝痛

    經年不癒的關節痛困擾不少跑手,常見傷患部份如大腿後膕繩肌、髂脛束、小腿腓腸肌、阿基里斯筋腱及腳底筋膜等,疼痛原因多由筋膜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囊及脂肪墊勞損受傷引起,且多與發炎無關。分析痛從何來,有助對症下藥,作出預防及改善。導致各個位置的傷患各有因由,訓練量、訓練強度、身體承受能力、跑姿等千絲萬縷;本文以最普遍的膝痛為例,剖析跑步導致的膝頭傷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