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我們需要「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

點解我們需要「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

多年前閱讀《不只是咖啡:星巴克的必勝經營哲學》一書,當中提及「第三空間」的概念,月前這咖啡店的廣告,黎明再提起這個概念,究竟什麼是「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呢?

1982年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從城市及社會研究角度,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他將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第一空間」,花大量時間用於工作的地方稱為「第二空間」,而「第三空間」則是居住和工作地點以外的非正式聚集場所,「第三空間」的概念,更強調場所的社交作用,如咖啡店、茶樓、酒吧、社區中心等。

生活在香港,來自家庭和工作兩方面的壓力的確不少,一個你能夠享受其中的「第三空間」非常重要,而這個「第三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有些人會想獨處,有些人會想交流,當中沒有衝突。我們選擇跑步作為我們的「第三空間」,你可以去各區的運動場、跑馬地、公園、引水道、海濱、河畔和山徑等,獨處之餘也不失同路人,在這裡你可以暫時卸下你的身份和責任,沒有利益,沒有層級,沒有批判,可以獨自沉思,也可以暢所欲言。

1987年收購星巴克的企業家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描述了「第三空間」的五個特質:

1)慢生活的載體
2)接觸和瞭解他人的中性地帶
3)方便到達,並不奢侈
4)常客的聚集地
5)心靈和精神上的棲息地

我認為這正正是我們跑步愛好者的跑步日常呢,經過一日辛勞的工作後,回家前去我們附近的運動場(The Third Place )慢慢跑下步,遇到跑友又可以吹下水,忘記工作上種種的負面,帶一個正面快樂的你回家。

Howard Schultz:「它就是忙亂、寂寞都市的小綠洲,讓奔波於家庭與辦公室之間的現代人有個轉換的落腳點。」我感到非常慶幸跑步能為我們找到這個落腳點。

Text:黃健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