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 【Cover Story】以跑連結

    擅跑的女藝人本來已是屈指可數,能夠在成為媽媽後仍然活躍跑圈,兼能夠突破PB的更可謂鳳毛麟角。

    現為兩女之母的梁諾妍(Inez),在誕下大女後,於2023年香港馬拉松跑出3小時57分16秒,同年5月再於輕井澤半馬以1小時45分33秒創出PB,極速回復最佳狀態,成為「跑步媽媽」楷模。翌年2024年香港馬拉松,更陀B七個月參賽10公里,身體力行推廣運動與孕婦的健康連結。
  • 【Cover Story】粉雕玉琢—香港三鐵運動員 司徒兆殷

    玉石珍貴,在於它的形成極其特殊複雜,大多來自高溫岩漿形成的壓力加上很長時間的冷卻後由某些元素慢慢結晶而成。司徒兆殷(Leanne)自言過去的自己一直是個「頑石」,由運動員身分轉為全職飛機工程師工作後,10年以來一直堅持三鐵訓練,從未放棄運動員身分,「我好想彌補當初沒有去試衝奧運的遺憾,所以一直維持著高水平訓練,希望以另一種形式抵達世界級水平。」20年日積月累的訓練,不同的壓力、起跌的狀態,漸漸將她雕琢成器,過去兩年她在澳洲以Full Ironman模式訓練,終於迎來突破。三鐵是耐力運動,40歲仍然能達到最佳表現,現年34歲的Leanne,今後將挑戰自己所有紀錄。這塊粉紅碧玉,現在才打磨而成。
  • 【Cover Story】先進・先機—龔偉凌 鄧瑞邦

    「年齡,從來不會成為你對運動有所追求的障礙。」
    今期封面故事介紹兩位先進田徑運動員,一位在放下田徑三十載的半百之齡,重返軌道更揚名世界賽,另一位在年青時未有追求,初出茅廬加入先進行列並在三十七歲之齡得到PB。錯失黃金時期,也能透過先進賽的契機,得以重拾對運動的追求。這兩個故事相信能鼓勵因年齡而放棄追求的讀者,把握「先進之機」,築起二次運動生涯。
  • 【Cover Story】PLAY TO SHINE 閃躍女力

    無論單純地對健康的追求,抑或對勝利的榮譽感及滿足感有所渴求,運動,也給予人們追逐目標的渠道。DECATHLON的九位女性,各自追逐不同目標而愛上不同的運動。玩得有要求,自然有需求!她們力求進步的運動歷程,打磨出她們不同的能力(影響力、探索、靈活、領導力、自信、溝通、獨立、專注、自律),除了外在健康體態,這些能力正正是參與運動所賦予她們的無形資產,讓他們成為更有力量和更成功的時代女性,成就她們閃躍於職場及社會。
  • 【Cover Story】感覺先決 林穎璋

    截至2025年1月,香港本地跑手只有4位能夠在馬拉松跑進2小時20分內 (Sub220),而 Vincent 只跑了兩次馬拉松已達此成就,是4位跑手裡馬拉松資歷最淺的一位。月前他於日本福岡出戰第三次馬拉松,以2小時15分31秒,將個人紀錄大幅提升了4分鐘,進境驚人。
  • 【Cover Story】【花式講籃】如何定義街頭籃球文化?

    籃球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絕對是一項由細打到大的運動,由公園街場到室內運動場,總能聽到籃球拍打在地上的聲音;就算沒有試過親身上陣,人生中總有看過NBA比賽。但若然你在街場打波時,有人告訴你:「波,並唔係咁打」的話,你又會有甚麼想法?這次我們找來了不同的朋友,跟我們聊了一些他們對街頭籃球的看法。
  • 【Cover Story】運動員意志的延伸 戴上Shokz聆聽訓練初心

    05/24/2024 - 17:05 by editor
    要突破自我延續跑步之路,就少不免艱苦訓練。除了穿著舒適服飾與帶備電解飲品外,對Virginia來說耳機也是必備。聽著音樂有助她度過沉悶的長課,而因為地少人多兼路窄的香港並不是一個「Runner Friendly」的地方,在市區跑街不單要注意交通、還要注意人流,在安全的大前提下,Virginia選擇了Shokz的開放式專業運動耳機作為練習時常用的耳機。
  • 【Cover Story】靜心 vs. 平衡 聆聽內心初衷 羅映潮

    05/24/2024 - 16:41 by editor
    長跑,是項孤軍奮戰的運動,像樂手一個人站在舞台上獨奏,每一次的吐納、每一次的跨步,最終將時間定格,把成績譜寫成一曲樂譜。香港長跑運動員羅映潮則要學會像樂手般「聆聽」——她自言追逐成績上略欠耐性,透過聆聽內心的初衷,才能繼續在馬拉松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在過去一年,她跑過大大少少不同賽事,亦經歷過不同的新嘗試,包括參與人生第一次的馬拉松賽事。而這,才是她作為全職跑手的一個起點。
  • 【Cover Story】跑過亂流 吳保錡

    明明是藝人,甚至是以搞笑為見稱的藝人,吳保錡(下稱:保錡)當初何以突然拾起入行前也沒有認真參與過的跑步?這位曾經一度受負面新聞所影響而在大眾心目中形象低落、甚至一度被公司雪藏的藝人,正正憑藉一個信念-「成就更好的自己」,即穿起跑步鞋,除了跑出比以往不同的體態,也跑出態度。在ViuTV紀錄片《公司冇逼我跑馬拉松》最後一集,熱血負傷完成人生首個馬拉松所帶來的迴響,保錡達成他的目標,成為在大眾心目中「認真做運動的藝人」,更重要是證明自己是認真而且有毅力的藝人,成功跑離負面形象!
  • 【Cover Story】四徑堅持者 廖科樂

    03/26/2024 - 18:36 by editor
    今年四徑一如以往是山界的盛事,在農曆大年初一至初三成為熱話,而今年的最快完成者廖科樂亦想當然「一戰成名」。不過,阿樂早已是各大越野賽事的前列跑手,更「三顧茅廬」兩度向搞手Andre Blumberg報名參賽,這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堅持,也和Andre多年來舉辦四徑的意志不謀而合。今期就來回顧一下阿樂堅持完成四徑的旅程。
  • 【Cover Story】【學界足球精英賽特輯】香港國際學校 不是我而是我們 不講結果而講過程

    靠山而建的香港國際學校(下稱:HKIS),主校舍內設有室內游泳池,而山腳下亦有一個屬於校方的草地運動場供學生進行各種運動,旁邊更有一所綜合體育館正在興建當中。可見這所推行美式教育的國際學校,對於學生體育發展相當重視,除了足球、籃球、排球、游泳、田徑、網球和欖球等較為普遍的運動隊伍外,亦設有棒球、草地曲棍球、籃網球及龍舟等項目的校隊,可謂包羅萬有。
  • 【Cover Story】【學界足球精英賽特輯】拔萃男書院 追求卓越

    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下稱:拔萃),學業成績於香港名列前茅之外,運動成就也是全港數一數二。上屆拔萃足球隊坐擁多名港青成員,一舉殺入決賽,與聖若瑟書院上演巔峰對決。拔萃一度領先,而且對方有球員領紅被逐下,卻「大意失荊州」被追平,最後互射十二碼落敗而與冠軍擦身而過。
  • 【Cover Story】跑上野Run to Wild - 熊雪如 X 林楚茹

    01/25/2024 - 14:12 by editor
    熊雪如Shirley和林楚茹Harmony最近都因為越野跑成績不俗而逐漸為人熟悉,不過她們的越野跑年資尚淺,本身另有主項——Shirley參與三鐵運動多年,而Harmony則由中學開始接觸定向運動,多次代表港隊出戰世界賽。兩人不約而同在近年愛上越野跑,意外發現對其主項有如交替訓練的幫助甚大,希望持續訓練越野跑,雙軌並行的成績均能有所進步;亦因為她們本來的主項訓練,令她們在越野跑方面成為「超班新手」,直接跳過新手村挑戰,在越野跑界平地一聲雷,嶄露頭角。
  • 節奏 [跑步必修課] — 陳鎮榮

    現時年僅二十一歲的陳鎮榮(下稱:榮仔),曾奪香港渣打馬拉松十公里賽青年組亞軍,以及Unicef Charity Run十公里全場總冠軍,而且更已是美國田徑總會一級教練及著名跑隊TeamSOLO的創隊隊員之一,是近年正冒起的跑界新秀。年輕,對外在的生理層面來說是優點,身體相對較少問題出現。不過,為追求更快的速度,有時難免操之過急,因此他要學懂「慢」——學懂放慢節奏,也是追求「快」的跑手,內在心理層面上需要修習的課題。這亦正正是二十出頭的榮仔的「必修課」。
  • 【Cover Story】越野の超越 在不斷探索中超越自我界限 - 曾小強 X 梁釗峰

    11/24/2023 - 19:30 by editor
    踏入山季,香港的美麗山野凝聚了不少愛好行山或跑山的人,香港越野跑手曾小強以及歌手梁釗峰都是其中一份子,更顯大自然的偉大和寬容——無論什麼背景的人都能享受徜徉在其中,探索屬於自己的「極限」。他們亦正好代表了兩類截然不同的人,卻有其共同之處,就是喜歡山野;而山野也令他們有很多得著:越野跑經驗十多年的小強,希望自己從山中獲得的信念能夠回饋和傳承給後來者,越野跑的「初哥」釗峰則希望越野跑超越國界的特性,能夠帶領他進一步探索世界。
  • 【Cover Story】十年 - 香港運動影視編年史

    今年正好是《狂舞派》上映十周年,剛巧與之同時於2013年八月上映的電影《激戰》,兩部都是當時成為熱話的運動作品;理想票房彷彿推開了運動創作的大門,近十年香港關於運動的影視作品愈來愈多,每次有新戲上映或劇集播映期間,相關的運動項目亦受到更多公眾關注,亦令創作者和製作方均更願意投入運動作品當中。

    2013年彷彿開啟了一個「運動物語」的年代。
  • 【Cover Story】生活大廚的百味-健體港隊運動員 馬倩宜

    從選擇食材,以至用不同烹調方式令食物融合起來,端出美味可口的料理,是為廚師的功夫;那麼身兼營養學士、健體教練、催眠治療師、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的馬倩宜(Happy),將所學的不同知識融合,助自己及他人成就更好的生活,亦可謂「生活大廚」了。
  • 【Cover Story】運動恢復與瘦身的黃金時機-OPTIFAST® 瘦身代餐

    所有愛好運動人士都要面對的難題是:對美食的取捨!不少人認為運動量可以令他們進食較無後顧之憂,但其實若一般人運動量不似全職運動員那麼高,便要注意過量攝取營養,在運動後超過一小時才飲用恢復飲品或營養飲品,可能幫助不大,相反更容易引致肥胖;而飲用代餐再配合調整正餐數量,卻可以盡情享受美食了。近期小倫繼續擁抱轉變,作出新嘗試——飲用蛋白質充足的OPTIFAST® Protein Plus瘦身代餐,沒想到效果意外顯著,小倫笑言:「我進食代餐一星期後,體重減輕約五磅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