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競賽安排

團隊競賽安排

美國職業籃球聯賽每年常規賽都有八十二場比賽,每支球隊會在六個多月內完成常規賽事。餘下的八支球隊會在餘下兩個月內競逐總冠軍的席位,總冠軍球隊最多會一季內參加一百一十場的比賽。為了順利完成賽季,每一支球隊每年都會投放大量的資金,確保運動員能競爭到最後,當中包括醫療、肌力訓練、運動科學、營養、心理等等。不過,就算有著頂級的專業團隊,運動員接連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比賽,當然也會覺得疲累。所以要讓他們持續發揮高水平表現,也是肌力及體適能專家的工作之一。

較早前分享過有關讓運動員能在比賽日中達到最佳表現的理論,教練能透過訓練量及強度的控制,讓運動員達到最佳運動表現,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個人項目運動員透過準備期時累積訓練量,其後在賽前減少訓練量來達到超級回復(Supercompensation)的情況。這種訓練安排能讓運動員集中身體狀態在每年幾個大賽中,但這種訓練方針真的能應用在團隊項目中?

重溫體能-疲勞典範(Fitness-Fatigue Paradigm)

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我們都能套用體能-疲勞典範來解釋運動員的最佳運動表現。這個理論是指出體能及疲勞是會影響運動員的比賽準備程度,例如運動員在接受訓練後,他的體能會是最好的,但他的準備程度不會是最高的,這是因為身體在接受訓練後,身體的疲勞感是比較高的。當運動員休息後,疲勞減退可以提升運動員的準備度。如果我們視比賽為一個很高強度的「訓練」,那麼比賽也會為運動員身體帶來同一樣的體能──疲勞反應,亦即是比賽後的疲勞都較多,而運動員的準備程度是較低的,需要時間去恢復。

有別於個人項目,團體項目運動員可能每星期需要進行至少一場比賽,所以不能使用傳統減量安排去準備比賽,亦即運用七至十四天的減量訓練來達到最佳比賽狀態。因為當運動員到達到減量期,他的訓練便應該由一般訓練期重新開始,所以傳統減量安排是不適用在團隊運動員身上的。肌力及體能訓練安排更趨向控制運動員的疲勞狀態,來達到每週的表現狀態。

1

南華手球男子隊在2019年的甲一手球聯賽曾獲冠軍,近十年在甲一聯賽中均坐亞望冠。

EVOSA在今年的甲一手球聯賽與南華同樣以常勝姿態穩踞榜首位置,因此與南華的榜首大戰相當激烈。

3

團體項目應該如何安排比賽?

很多職業聯賽的賽程都比較緊密,運動員或許需要每星期接連參加二至三場比賽,有時候可能每天都有比賽,所以我們應該就著一個時段的比賽進行安排,來控制運動員的疲勞感。如果該項運動每星期天都需要進行一場比賽,我們便可安排運動員在每週開始及臨近週末時進行較輕鬆訓練,以免運動員過分疲勞及影響表現。運動員可以在週中接受較高強度訓練,來保持一週的訓練量,同時亦能保持狀態。

建議比賽期間短周期(七天)的訓練強度

以上訓練安排是由四個階段排列以成,包括比賽-恢復-訓練-減量(Competition-Regeneration-Training-Unloading)。假設運動員在每次比賽都是全力以赴,那麼在比賽日後的訓練都以低強度為主,以去除運動員的疲勞感。當他們完成週中較高強度訓練後,亦需要額外一天來減少疲勞,達至超量回復,讓比賽時達到更好的表現。有部分教練會以比賽來代替練習,雖然這種方法不一定不合適,但運動員在訓練及比賽時的心態都是不一樣的。再者,使用這種方法來控制運動員的狀態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也是認真看待比賽好了。

如果我們每次都只規劃下一場比賽的訓練安排,其實會減低訓練效率,同時亦很難運用週期化訓練的優勢。所以,如果球隊能夠預先安排一整季的比賽賽程,球隊便容易因應對賽重要性來安排比賽。高水平比賽中,球隊是能夠知道未來的賽程,讓球隊能夠因應比賽調整訓練強度,以及球員的休息次序,例如,如果未來隔天便有比賽,教練可以在比賽後著球員進行少許訓練,讓球員能保持狀態,而免除運動員需要額外抽空進行訓練時間。

總結

無論對觀眾或運動員,運動比賽都令人著迷。要讓觀眾欣賞及享受運動比賽,球隊更需要使用不同方法來提高運動員的狀態。現代運動比賽更趨向控制運動員的狀態,不是單靠練習就能達到最佳的比賽狀態;另一方面,本土有很多運動比賽安排都有機會影響運動員的最佳運動表現,例如因為場地問題導致賽程很不穩定,使運動員不能在最佳狀態時進行比賽,這些都會考驗到教練們的經驗和智慧。不過,我相信運動員都很期待有一個自己的舞台,讓觀眾應享受當中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