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鎮榮 – 實踐年華

陳鎮榮 – 實踐年華

現正就讀大學的陳鎮榮(榮仔)是年紀最細的隊員,但跑齡亦不淺,由中一開始跑,對成為跑手的想法也很實際:「好多同我一樣嘅學生運動員,喺中學時就已經因為種種原因放棄咗,可能係要考DSE,或者可能佢哋接受訓練量太多,已經麻木同迷失咗,唔知自己訓練嚟做咩。」言下之意,他很清楚自己是為了什麼而跑、有何訓練目標?「中學時想搵個自己嘅專長去練,就試下入田徑隊了。」說得隨性,但現在的他卻不止視跑步為專長,更已懂得為自己定下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跑步於他更像是個悠長的人生課題。

陳鎮榮 – 實踐年華

IG: ccwvk

1:10:30(2022年臺台馬拉松)

00:33:08(2021 渣打香港馬拉松10公里 青年組別亞軍)

自發與自律

榮仔跑步一直是自己主動去參與,既沒有父母逼迫,亦算不上是有同儕壓力,因此很習慣自發為自己安排訓練日程,甚至會思考結合不同訓練作cross-training:「通常我一個禮拜會跑六至七日,如果攰嘅星期日可能會休息。基本上每日都會慢跑,可能有啲人會覺得慢跑唔係咁緊要,但對我哋長跑選手來講我哋嘅七成時間可能都係慢跑,兩成係高強度訓練,一成係一啲無氧嘅運動。高強度訓練就會做兩日嘅,星期一、四或者二、五,中間需要隔一隔,需要多啲時間休息;做gym都係一個禮拜兩日,可能係朝早跟課表練,晏晝練Strength & Conditioning;游水就好隨心,可能有時唔想跑步就去游水,但唔會刻意加多一課,因為都係一個消耗運動,都會好攰。」

說到訓練,榮仔侃侃而談,可想而知他不止喜歡跑步,更對鑽研跑步訓練頗有心得,7:2:1的訓練比例亦是他綜合其他跑手的分享所知:「跑界一般都有哩個共識啊,有好多市民跑手淨係鍾意慢跑嘅時候,佢哋諗點樣去提升速度,單靠慢跑一定冇用,所以某程度上會去練返少少高強度訓練, 7:3嘅方法一早已經係文獻度有記載,佢哋睇返唔同精英運動員嘅比例都係7:3⋯⋯我係幾鍾意睇關於跑步嘅文章,理論、知識同埋實踐,三樣嘢係連埋一齊!因為我真係鍾意跑步,會諗點樣用唔同嘅知識support自己,先至會令自己跑更加快。科學化訓練真係唔係亂練,要睇過唔同嘅文獻數據先至可以有個更加好嘅Improvement 。」

自顧求師路

參與團體運動的人大抵都喜歡伴隨而來的團隊壓力,視之為動力,既然榮仔如此自動自覺,跑團對他的意義何在?「我想有系統咁訓練自己,以前有跟其他跑會,其中一個就係黃啟樂嘅跑會,知道佢哋嘅跑團理念之後,我覺得有恆常嘅系統訓練,又有Strength & Conditioning嘅Support,可以有機會做到全面同科學化嘅訓練!」果然是狂熱練跑的人才會這樣想。他認為S & C令他力量和技巧方面都有改善,尤其跑步看似是一個不斷重複動作的漫長運動,與撞擊類運動如籃球足球相比,相對溫和,但從S & C訓練過程的拆解分析中,他明白跑步其實都需要「爆發力」,因為每一步都是爆發、放鬆的重複,當中的協調動作可以再加以雕琢力臻完美,令他對跑團的新訓練模式更躍躍欲試。

幾個月前他還很興奮想實踐訓練成果,卻因為過度訓練而影響狀態:「一開始練嘅時候氣氛好好,大家都好跑得,但嗰陣時我太心急,有啲跑太快,可能教練俾我嘅target係三分十五秒,我就跑三分正,以為自己冇問題可以頂得順,但幾日之後就會覺得自己over train,太疲累跑都跑唔起,因為咁令我低沉咗一、兩個月。」當時還未有比賽可以讓他驗收訓練成果,直至十二月底的臺北馬拉松,他的首個半馬賽事以1:10:30完成,他心目中的訓練藍圖終於可以實踐:「接下來可能我的中期目標是十公里三十分內,或者可能去跑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運會!」榮仔對自己跑步的原因和目標,一直都很清晰。

Photo by Lampson

Text: Lung、Nicole
Photo: Conrad、Lucien、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2月號《跑步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