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紋身是⋯⋯終身愛好——欖球教練 范信基(基仔)

范信基
紋身是⋯⋯終身愛好

范信基 欖球教練 / 三十九歲(IG:se7enskei
中國七欖國家隊技術分析教練
前香港七欖隊成員

紋身風格近年千變萬化,早已不限江湖味濃的港式青龍白虎,還有中國水墨風格、日系小清新設計;紋身對運動員的意義也不止是增強信念的輔助,也可以是純粹的愛好-動與靜從來不是刻板而不能共存的二元分法。

據說英文「Tattoo」一詞,源自遙遠的南太平洋群島中波利尼西亞文的「Tatau」,這種古老又美麗的圖騰,便深深吸引著前香港七人欖球隊成員范信基(基仔),也令他曾一度成為香港少有的南太平洋圖騰紋身師。去年他獲聘前往內地擔任國家隊技術教練,暫時放下對紋身的愛,但他說:「我喜歡畫畫,紋身也是畫畫;我也愛欖球,現時先把握機會吧,畢竟將來不做教練,我還是可以繼續做紋身師的。」

取法自然的原始工藝

令范信基鍾情的南太平洋的圖騰既予人神秘感,也讓人聯想到強悍的戰士,美國荷里活演員The Rock便正是薩摩亞族人。但圖騰的意義本身對港人來說大概仍是陌生。因為欖球,基仔才接觸到這份八千多公里之外的原始工藝-他一直留意到,那些地上最強的大洋洲欖球隊伍中,不少隊員都披著顯眼的圖騰,自此萌生興趣。這也許亦是大部份香港人對運動員紋身最初或最深刻的印象。

薩摩亞部落的男性依照傳統在腰間紋身,圖案取材自然、武器等生活元素。男子紋身的其一原因是為了彰顯戰意,來自紐西蘭和薩摩亞的欖球隊員紋身也許亦是有著爭勝的意味,那基仔紋身是否也為了在比賽場上自喻勇士?他搖搖頭指,自己初時不太理解南太平洋文化,純粹被粗野又精緻的線條所觸動,也習慣交由紋身師全權操刀:「其實我不一定要帶出什麼意義,我喜歡這個紋身師的風格,我就交給他創作。」

一動一靜構成生命重要部份

2013年從港隊退役後,基仔轉為欖總全職教練,教過青少年隊,也當過欖球分析員,整理及分析球賽影像的大數據,至2019年擔任香港女子十五人欖球代表隊教練。另一邊廂,他也一步步發展另一份副業-紋身師。

因為熱愛圖騰,基仔一開始是學習繪畫圖騰,後來眼見紋身師工作時間較有彈性,基仔也嘗試入行,成為兼職紋身師,再與朋友合資開店。初期客源以欖球圈內人為主,但他之後亦發現,原來不同行業、年紀的人都對太平洋圖騰有興趣。

現代的紋身是一門商業,太平洋部族的紋身則是一門家業,是世代相傳的工藝,紋身師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基仔曾經專程遠赴薩摩亞學師,也讓大師在自己右胸上以土法刺出一面正宗圖騰。基仔提到,圖騰通常圍繞肌肉而刺,能突顯肌肉線條,所以他作為紋身師,也要好好理解「畫布」-客人的肌肉分佈及構造,以確保皮膚上的紋身以最完美形狀呈現。

疫情期間,所有運動項目陷入冰河期,基仔便轉做全職紋身師,建立起一班穩定客源。直至去年初,中國男子七人欖球隊向他招手,他決定暫時放下紋身生意,離港闖一番,受聘成為國家隊的分析員及技術教練。對基仔來說,欖球和紋身都是他生命的重要部份,那到底他想做教練還是紋身師多一些?他笑言兩者都想,「教練是動態,紋身是靜態,兩者一動一靜,都賦予我很不同的感覺。」

在香港承傳太平洋文化

港人紋身習慣選在較私密、不外露的部位,但南太平洋圖騰則大剌剌地佈滿肌膚,一片密集又龐大的墨色線條,「因為圖騰線條比較粗,面積大一些才能做到更多設計和構圖。」基仔認為,香港紋身風氣雖然日漸普及,但不少行業仍未接受紋身,譬如服務業及紀律部隊,幸好欖球圈普遍見慣紋身,他平日也不用刻意遮掩。

基仔憶述,早前入境紐西蘭時,驚喜地發現海關人員也是全身紋身,那名海關看著基仔的圖騰,更疑惑他是否紐西蘭人,又讚基仔的紋身好看。基仔又提到,紐西蘭數年前已允許空中服務員有外露的紋身,但這種「寬容」似乎對港人來說仍較難想像;再說網上有關南太平洋圖騰的中文資料匱乏,部份更是誤傳,令南太平洋紋身文化更難普及。基仔記得,不少客人表示有興趣嘗試南太平洋圖騰,但當深入一問時:「我發現十個人可能有五個人都誤會了」,所以他自己也勤加翻查相關歷史書,暸解及承傳千年圖騰背後的文化意義,「希望將這個文化帶來香港,宣揚正宗的南太平洋圖騰。」

基仔二十多歲時在薩摩亞試了人生第一個紋身,結果開始上癮,身體逐漸多了一面又一面圖騰,包括右腳小腿的紐西蘭毛利族傳統圖騰,也有圖騰融入了自己家前的自然風光。望著皮膚餘下的空位,他笑道仍想以圖騰填滿。

//延伸閱讀//
紋身是⋯⋯性格-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成員 李卓耀 
紋身是⋯⋯勝利的祝福-泰拳運動員 孫德全

Text:Alvin、Dennis、Nicole 
Photo:Chris、Conrad、Gary Lee、Olddog、Waiking、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