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專欄

  • 聽不到便更努力去理解|畫觀蒼綠

    06/30/2025 - 14:31 by editor
    「你唔戴助聽器點聽到球證吹哨子?」
    「你聽唔到點理解到打Rugby?」
    這些問題我已見慣不怪,但我最不希望拖累球隊——因為我的球隊並非聾人球隊,我們打的是一般欖球聯賽。所以每次比賽前,我都會花時間了解球例,做好準備。教練通常會事先通知球證我是聾人,但初期比賽時,有些球證會忘記,會在我的視線外吹哨子,然後再叫我們隊長提醒我避免再犯規。
  • 當缺陷成為最強導師|健身健心

    06/30/2025 - 14:09 by editor
    我們的身體是被命運隨機分配,如果說人生是一場牌局,我最初拿到的絕對不是一手好牌—— 比例特殊:腰節偏長,上下身肌肉分佈不均,上身瘦得像飢餓的小孩,下身卻異常腫脹。我的相簿裏沒有一張相是能夠看到盤骨以下的肉,因為我穿的衣服總是遮遮掩掩。
  • 驚喜的號碼布|賊船隨筆

    06/30/2025 - 12:54 by editor
    岐阜是個意外的驚喜!
    於我而言,參與海外賽事最大的樂趣和興奮,就是在陌生的街道上奔跑,要不是參加岐阜半馬拉松 - 高橋尚子杯(ぎふ清流ハーフマラソン) ,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這個地方,更遑論踏足。
    跟很多跑手一樣,我很喜歡逛賽事Expo,日本的Expo氣氛濃厚,會場外排滿了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攤,會場內邀請了本地偶像歌手為參賽者加油,緊接著是小學生精心打扮的應援團表演。會場中央,各品牌攤位展示著最新的跑步裝備和科技,吸引著眾多跑者互相交流與分享。
  • 澳洲公開賽 - 一本的執念|柔之道

    自從三年前拿了第一面銅牌後,我便給自己訂了目標:公開賽冠軍。而從去年香港公開賽到這裏,我參加了四場國際公開賽。各種失誤、傷患,導致進不了決賽,獎牌也落空。理智上我知道要專注下一個比賽,忘記過去。可那些關鍵時刻的失誤,總在我不設防的時候敲門。
  • 手球紀錄片準備誕生|輝之筆去

    幾個月前,相信各位運動人士都有聽說過關於四徑的一套港產紀錄片。四徑挑戰是難度極高,對體能要求極大,且僅限受邀跑手方可參加的賽事。影片中除了紀錄各跑手的心路歷程,如捕捉了跑手如何準備、如何與其團隊合作等等。電影上映後反應熱烈,我亦曾入場觀看,覺得熱血沸騰,當中的困難絕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包括生理和心理上挑戰。雖然比賽有生還者及完成者之分,但能夠參與其中的跑手就是獲得肯定,值得大家的尊重。
  • 勝利球迷|源來如此

    上個月,筆者的愛隊曼聯來到香港,並沒有出現好似十二年前那樣萬人空巷,而因為曼聯近年嘅成績唔好,大家也沒有像以前咁踴躍追星,而大部份球迷亦本着「幸災樂禍」以及「落井下石」的心態去看待今次曼聯嘅亞洲之行。
  • 專業業餘運動員的句號|一步入魂

    當這篇文章付梓之際,我已卸下專業業餘運動員(Professional Amateur Athlete)的身份。這個職銜指的是未有運動員職業合約,以自資形式全職進行訓練的運動員。
  • 難忘 冰攀路上三件事|珊山來詞

    06/27/2025 - 19:24 by editor
    大家好,我是龔子珊,這是我第一次在《Sportsoho》寫運動專欄。其實我一直都幾怕作文,特別是讀書時期我的作文成績一直不高,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小妹文筆有點笨拙。大家開始認識我,多數可能是因為每年一度的長洲搶包山,又或者是近年多了人留意到我「另一個身份」——冰雪攀登運動員。
  • 體育行業的多元與進化|重塑運動

    你有沒有發現,大家對運動行業經常有誤解?問問你自己是否見到每個教練都是「大隻佬」+「曬到黑」+「健談到爆」? 未必!

    就像哈利波特小說內的「分類帽」(Sorting hat),會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質,幫你找到最適合的學院。運動圈都一樣,前線教練固然重要,但又不止是外向、健談、愛表現的人才有發揮空間。沉穩、細心、擅長策劃或者處理數字的人,都可以在後勤管理、數據分析及活動策劃等崗位做到MVP。
  • 《六十二》|深海郵箱

    上次說到迎接七月的畢業禮,我對這場儀式的一份憧憬,源自於它所盛載的經歷和體會。

    當初選擇修讀英國文學,除了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是自己興趣,也是考慮到想當全職運動員,希望選擇一項自己較有把握的主修科,而且即使中間停學也不用很吃力追進度的科目。間間斷斷的停學,大學已由三年學制改成四年,學習模式亦由紙張和白板變成ipad和zoom的年代,大部份課程連實體書本都不用買,某些課程更以線上學習為噱頭。
  • 高水平競技運動的AI想像|淳粹肺噏

    在高水平競技運動中,人工智能驅動的表現回饋正在改變精英運動員的訓練、比賽和評估進展的方式。通過即時且個人化的數據,AI使運動員能夠精確地追蹤自身的表現指標,從而促進自主性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然而,隨著這項技術愈來愈深入地融入運動員的成長過程,也引發了對其可能削弱一些關鍵人性元素的擔憂,例如同理心、聯繫感以及整體性理解——這些都是支持運動動機與身份認同的基礎。儘管AI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它不應取代體育中至關重要的人類支持系統。將AI的分析優勢與教練及支援人員的情感洞察力結合起來,能夠增強運動員的動力,維護其身份認同,並推動場內外的可持續成功。
  • 教練(上)︱一波一轆

    2017年開始踩單車至今,八年中,其中四個階段的教練們對我影響特別深。今期先說說我入港隊前幫助我甚多的教練們。
  • 赴歐洲學法 迎接新篇章 曾澤熙︱踩界.表態

    「去年十月2024香港單車節的挑戰賽,賽事有不少內地和香港出色的選手參與,也沒有分齡的精英組別,而且是約三十七公里的較長距離,因此賽前我只視作累積比賽經驗。結果有一半車手未能完賽,我則能躋身於大集團,也在最後一圈仍有力嘗試突圍。」2024香港單車節舉辦的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超過百位本地及內地車手在香港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景致旁競賽,而本地車壇小將曾澤熙(下稱:Gordon)在梳士巴利道衝線的一刻,也標誌著他的成長,「雖然最終未算成功,但也發現即使在水準高、與成年車手一同競賽的賽事,自己也有一定競爭力,後來也憑藉是次比賽給予的信心,放手一試參加GIANT Grassroots Program的選拔。」
  • 我的欖球人生︱畫觀蒼綠

    05/27/2025 - 16:10 by editor
    我從小接觸不少運動,羽毛球、籃球、乒乓球⋯⋯人愈大,就愈想挑戰新事物。畢業後因緣際會下我接觸到人生上第一個有身體碰撞的運動——柔道;至2018年我更遇上欖球,拓闊了新視野。(題外話,欖球和美式足球形狀類似但是兩項不同的運動!)
  • 練習日記(12/5/2025)︱Road to MARS

    今日有好多外隊嚟咗訓練,因為即將去花劍世界盃上海站比賽,香港較近,又有啲好似我咁嘅高水平劍手,所以部份隊伍選擇嚟香港備戰。隊伍包括中國隊、埃及隊、捷克隊、比利時隊、台灣隊、美國隊和卡塔爾隊。至於點解會想記錄今日呢,因為今期真係諗唔到寫乜,所以試吓寫吓今日囉。可能大家覺得有趣呢!試吓囉!
  • 氹上賊船︱賊船隨筆

    05/27/2025 - 15:58 by editor
    Hello Sportsoho的讀者,第一次見面,多多指教~
    第一次執筆,讓我分享一下被「氹上賊船」的經過。當初學校體育老師游說報名學界比賽時的對話,今天還歷歷在目⋯
  • 失敗後的缺陷分析︱十二門圖

    過去一個月,四場不同強度及距離的比賽——香港三項鐵人短距離亞洲錦標賽、德興亞洲盃個人賽、德興全國混合接力分站賽、成都世界盃賽,反映出現時狀態。我在去年受傷過恢復後,重新投入訓練、比賽,希望盡快回復之前最佳水平,可是最近幾場比賽突顯出現時各項項目的缺陷。但我相信失敗後最重要是分析自己的數據,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不斷嘗試,重新站起來。
  • 嫲嫲︱一波一轆

    那天,我叫了很多聲嫲嫲,拍著她的肩膀,還傻呼呼的在她身旁邊哭邊跟她說話。十分鐘後,直至護士經過,我邊流淚邊問:「咁樣係咪正常㗎?」護士拍拍嫲嫲,叫了幾聲:「婆婆!孫女嚟睇你呀!婆婆!婆婆!」另一位護士摸摸嫲嫲的脈搏,掀開她的眼皮,說:「叫埋其他屋企人嚟。」我顫抖的哭着問:「佢仲聽唔聽到我講嘢㗎?」護士說:「佢仲有好微弱嘅呼吸同脈搏。你有咩想同佢講就講啦!佢聽到㗎。人最後走嘅係聲音。」如是者,我握著嫲嫲的手,跟她聊了三十分鐘。最後一次,玩弄著她「戙篤企」的頭髮和給了她最後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