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運動員應否進行肌力訓練?

長跑運動員應否進行肌力訓練?

第一天看見TeamSOLO的幾位跑手,看似很瘦,似很弱不禁風。不禁自問:「他們真的需要肌力訓練嗎?」經過大半年的訓練,我更相信跑手是絕對需要的。記得我在碩士班時,Dr. H說到肌力及體適能教練就是將一個人準備成為運動員,然後專項教練再把他訓練成專項運動員(We train the person to become an athlete, and the running coach will turn the athlete to be a runner)。說白一點,肌力及體適能教練就是幫助運動員的準備好身體機能去迎接訓練。

跑手的肌力訓練應該有甚麼動作?

肌力訓練就是希望透過肌力訓練來強化運動表現。每一項運動都有它的關鍵動作。以長跑為例,長跑就是重複的下肢三關節屈曲,然後三關節伸直的運動 (三關節是指髖、膝、腳踝)。所以,對於長跑運動員,下肢肌力訓練是比較重要的。至於上肢訓練,因為跑手需要在比賽中長期穩定軀桿,肌力訓練應該針對核心肌肉及姿勢穩定的練習。

迷思1:長跑運動速度較慢,所以不需要肌力訓練,只需要參與跑步課節就可了。

肌力及體適能教練可以把運動分為不同的特徵,主要以肌力(Strength),耐力(Endurance)及速度(Speed)區分。每一項運動都有不同的特質,對於長跑運動員來說,耐力必定是最需要的。然而,肌力是運動表現的根基,肌力愈強,運動員的耐力及速度都能同時間改善。此外,雖然長跑運動員的跑步速度比短跑項目慢,然而在比賽性質上,都是「鬥快」的;要令到跑手更有速度,肌力訓練是必須的。

肌力及體能教練會使用週期化訓練,助運動員建立身體質素,使他們能為比賽準備。週期化訓練就是為運動員的訓練作一個宏觀管理,讓運動員知道在下個比賽前如何準備。之前也有說過可以把訓練分成準備期、比賽期及比賽後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早前的篇章重溫一下。正如上文提到,肌力可以影響到耐力表現,所以對於初學者,增加肌力可以作為訓練的目標。當肌力達到一定程度(多數以能完成1.5倍體重的深蹲,能達到深蹲2倍體重更佳),運動員就能更集中訓練肌肉耐力。然而,每位運動員的能力都不同,一樣的訓練課表不一定能達到同一效果,應該與教練商討及安排。

迷思2:肌力訓練會增加跑手受傷風險

我認同每一項運動都是有風險的,然而只要有適當的指導,運動員的受傷機會一定會減到最少。同時,肌力及體適能訓練主要有兩個目標:1. 減少受傷風險,2. 改善運動表現。跑手在跑步時,大腿需要進行離心收縮,緩衝著地的衝擊力。如果四頭肌不夠強,膝關節容易勞損,常見傷患是髕腱炎(Jumper’s Knee)。如果沒有進行肌力訓練,反而更容易受傷。所以就更加需要個人化的訓練方針,來同時達到減少受傷風險及改善運動表現的目標。

長跑運動員其實是很需要肌力訓練的,當中不單只是訓練肌肉,同時亦需要考慮運動員的疲勞程度,使運動表現得以最大化。希望在往後的篇章中,我有機會再同大家分享與長跑運動員有關的資訊,例如長跑運動員的週期化訓練、長跑運動員的肌力訓練選擇等,甚至是其他運動項目的運動科學。

加強四頭肌訓練有助減緩膝關節勞損。

迷思3:肌力訓練會使長跑運動員太「大隻」,減慢跑步表現。 

有些跑手可能會擔心肌力訓練會使人變得太「大隻」,所以減低肌力訓練的意欲。首先,錯誤使用肌力訓練的確是會阻礙運動表現的,例如過度集中增肌的訓練,增加了身體重量,減低了跑步的經濟效能。教練是可以透過不同的訓練方法來達成訓練目標,如要達到增肌目標,教練可以以最大反覆次數(Repetition Maximum) 作訓練單位,希望運動員在訓練時達到力竭,增加訓練量。對跑手而言,這種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特別是臨近比賽時的時段,因為這樣更會增加了跑手的疲勞感。較好的方法就是以保留次數方法 (Repetition in reserve) 或以運動自覺強度(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來控制訓練強度,減少跑手在肌力訓練時的力竭程度。 

記錄訓練數據及各項身體指標數字,有助了解運動員的最大反覆次數、保留次數等,以制定合適的訓練計劃。

然而,肌力訓練對跑手的增肌效果也不是這麼容易,而跑手的增肌效果也不是這麼容易,這是因為「同步訓練」(Concurrent Training)的原因。同步訓練是指耐力訓練會影響肌力訓練的訓練效果,產生干涉反應。肌力訓練是會刺激蛋白質合成,而耐力訓練則會抑制蛋白質合成、增加線粒體(Mitochondria)的生成。對於長跑選手,肌力訓練產生的增肌效果已經是大打折扣了,反而更需要透過肌力訓練來改善肌肉質素。

迷思4:肌力訓練會增加跑手的疲勞感,影響跑手表現。

無可否認,肌力訓練的確會增加跑手的疲勞感,同時會影響跑手的發力表現,減少跑手每一節的訓練表現。然而,對於認真訓練的運動員來說,訓練是需要預先安排的,並不是今天想做甚麼就做甚麼。所以跑手在進行肌力訓練及耐力訓練時,亦該考慮如何減少兩者之間的影響。記得早前提到的同步訓練,肌力訓練及耐力訓練的次序也會影響訓練效果,因此如果在同一天安排兩節訓練課,把耐力訓練編排在前面,肌力訓練在後面,可以減少平涉反應。為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跑手可以在兩節課之間安排六至八小時休息時間。如果安排同一節課中完成兩種訓練,就應該是把肌力訓練編排在前面,耐力訓練在後面。當然,當中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不能在這裏詳細解釋。

數據化跳躍測試

每次訓練前都先跳躍一次,如果今次的數值比以往低,證明跑手已經疲勞,因爆發力受疲勞感的影響是很直接及敏感的。 
 

運動員分享 ft. Team SOLO

S & C重視訓練週期,黃啟樂早前往澳洲跑黃金海岸馬拉松,回港休息了約半個月,因此Mo安排他做一些測試項目,評估他完成一個賽季後有哪些方面需要調整。

黃啟樂 

我自己去年已開始做S & C訓練,到成立TeamSolo後便加入這個訓練環節。我留意到歐美、日本、肯雅等地的跑手訓練都很普遍會加入S & C,但在香港仍有不少跑手認為練肌肉會令身體變重、變慢。我認為現今大趨勢是認同科學化訓練有助改善跑步表現及減少傷患,尤其我自己曾經歷難以突破成績以及受傷患困擾的階段,更希望嘗試跑步以外的訓練模式去幫助我改善。S & C令我的平衡和協調有改善,雙腳用力平均,便可發揮更佳動能,亦可避免因用力不均而令其中一隻腳易受傷。傷患少了,便毋須中斷訓練休養,可以更專注在跑步表現上,因此改善表現和減少傷患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魏賡 

剛加入TeamSolo及嘗試S & C不久,仍在適應中,因為以往練習都是跑步為主,包括長課、衝刺,不斷累積跑量。現在其中兩日的跑量減少,改為S & C,會做重訓、協調和彈跳等不同類型的訓練,需要時間讓肌肉慢慢適應。我覺得新訓練模式比以往疲累。

本來想參加天水圍10K賽事,藉此驗收這個訓練模式,可惜賽事取消了;結果我改為參加山路錦標賽,雖然中途迷路多花了時間,但都算順利完成。這是我第一次跑山賽,如果無這段日子的肌肉訓練,是不可能支撐到終點的,因為山賽的攀升很多,也需要更多體力,期間有好幾次我都想放棄!經此一役,我覺得對以後練路跑、馬拉松都會有幫助。

魏賡跑完山賽不久,所以阿Mo安排他做恢復為主的訓練。

0770

陳鎮榮 

我之前已接觸過S & C訓練,到加入TeamSolo後有系統地以S & C訓練大約八個月,平日跑步已感覺到姿勢、踏步等都比以往更穩定。好多人覺得練長跑不用練肌肉,但我覺得我們並非要操練到肌肉量好高,而是藉此改善跑姿、增強力量從而可以跑快點。對長跑運動員來說,跑步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是計劃不同訓練的比例,例如我慢跑佔七成、高強度跑課佔兩成,還有一成便是做S & C、重訓。我相信S & C對跑步表現會有幫助,是不可或缺的。

鄭澤瑭 

我覺得S & C最幫到我的是數據化的訓練評估。以往無論參加跑班或是自己練跑,都好像是憑感覺或經驗決定跑量和速度,但現在會較有清晰目標,而且訓練較針對個人能力作調整;另外我和榮仔的長跑經驗尚淺,便可參考有關數據循序漸進,是很個人化的訓練。剛開始做S & C時,我真的好攰,回家便睡覺,但練到第三個月後感覺到跑步更有力,而且練舉重亦訓練了我的意志力,感覺更「襟捱」,相信對長跑會有幫助。而S & C亦可以幫到我們更準確評估有無訓練過量,休息或減量效果更好,我覺得進步的幅度也比以往大。

Text:袁晞彥
Photo:Mr C
Design:Yv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