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Special

  • 廉頗老矣,尚能跑否?

    隨著疫情進一步放緩,日本長跑界又再度活躍起來,各地大小長跑比賽如雨後春筍般一一復辦。最近其中一個熱門話題是:長跑運動是否有年齡限制?如果在50歲甚至60歲過後才開始接觸長跑,是否已經再無機會挑戰高峰,而只能FUN RUN?
  • 兩星期準備跑到芝加哥馬拉松嗎?

    01/17/2023 - 14:51 by editor
    2019年我初次參加了六大馬拉松紐約站,當時終於達成了多年的願望打進馬拉松跑手都很想跑進的時間Sub 330,當時的時間是3:25:02。那天開始,我決定要以完成六大馬拉松為目標,2021年我更抽中了芝加哥馬拉松和柏林馬拉松,但因為疫情關係,所有賽事都延遲或變成虛擬跑馬拉松。至2022年,幸而我有三年前已經報名的2022年芝加哥馬拉松名額,於是我決定準備參加這次難得的實體賽。不過,由決定參加到比賽日之間只有十二天,這麼短時間去準備這場馬拉松,真的做到嗎?
  • 抓緊青春的尾巴 – Alfred、以誠、傑哥、Amy、Sunnie

    大學生活往往是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階段,是無拘無束的美好年華。Alfred、以誠、傑哥、Amy 和Sunnie 十分嚮往大學生活,他們勇於嘗試、探索新事物、積極了解這個世界,更會勇於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這三個月一起練跑的一點一滴,在他們心目中舉足輕重,過程中他們絕對投入,盡量為青春寫下更多熱血的回憶。

    「跑21」是他們即將成為社會新鮮人的告別式⋯⋯
  • 當我們一起走過 - 跑21

    「狂奔的念頭,不曾停止溫柔⋯⋯」來自蘇打綠(魚丁系)《當我們一起走過》的歌詞。還記得主音吳青峰在發佈這首歌時說過:「在我們傷痛脆弱、想要逃避的時候陪着我們,即便我們常為了同樣的理由,一再讓自己陷入荒蕪,但總有一群人陪我們度過在曠野漂流的時候⋯⋯」

    十三位年輕人因着一句說話,便毅然參加了「跑21」:「一個人跑得快,一班人跑得遠。」他們透過挑戰廿一小時、一百二十三公里,發掘跑步更多的可能性,感受一班人怎樣走得更遠!大家來自五湖四海,素未謀面,跑步經驗更是大相逕庭,但因着對跑步那種純粹的熱愛連結起來。在這三個月的經歷裏,他們培養出真摯的友誼,彼此許下承諾要齊上齊落完成挑戰;當中的熱血令人鼓舞、捨己為人的精神賺人熱淚,展現出人性最美的光芒。就讓我們一起感受,這十三位年輕人如何走過這段成長之路吧。
  • 馬拉松備戰攻略

    12/25/2022 - 04:08 by joylam
    面對不同距離,不同賽道,還有天氣、路況、氣氛⋯⋯跑手要發揮得好,就要把可以控制的事做好,Virginia在三年間經歷十公里、半馬到全馬,發現訓練上每一個環節都有其值得細琢的地方。
  • 羅映潮 - 變幻閃耀時

    12/25/2022 - 03:39 by joylam
    馬拉松訓練需要按部就班,訓練周期由數月至以年計,很難一蹴而就,然而近幾年賽事接連取消或延期,打亂跑手的訓練部署,對跑手來說如何在世事變幻中計劃訓練?長跑運動員羅映潮一直是個習慣計劃的人,意想不到人生的初馬卻一再延誤,原訂的初馬變成下年的東京馬拉松,意外地早前報了名的台北半馬則成為初馬前的一個試煉場。「兩個賽事日子相距很近,中間亦會在香港再跑一個半馬,所以兩場半馬便順理成章成為訓練項目之一。我喜歡有計劃,但當賽事未能如期舉行,我便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面對及重整訓練步伐。」
  • 倫敦馬拉松.香港人加油

    編按:倫敦馬拉松要中簽,對本地人和外地人同樣難若登天,移了民也是同樣難中簽,所以要參與還是最好找慈善機構的募捐名額,至少人住在英國參與倫敦馬,機票住宿錢可以節省一筆,尤其倫敦已經有很多香港人居住,賽前後一晚還可以找朋友家屈蛇。今年倫敦馬多得林海峰的參與,讓「香港人加油」的聲音,由倫敦傳回香港。
  • 香港長跑孖寶 — 鄭堯華 鄭堯崴

    雙胞胎 (孖仔/孖女) 給人的感覺好神秘,有人甚至認為會有心靈感應,究竟是否真的呢? 作為香港跑界新冒起的鄭堯華及鄭堯崴,正正就是一對孖仔,他們的身高及身型相似,當然也是一樣喜歡跑步,令人好奇:這種微妙的血緣牽絆在他們的跑步路上有何影響?
  • 鄭文皓 跑手的抉擇|Running Special

    年方十八,對很多中學畢業、正準備升上大學的青年運動員來說,是個轉捩點:繼續走運動員之路?還是先為前途生計打算?香港青年跑手鄭文皓(Marcus)當然也逃不過這個人生交叉點—他在今年七月份的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半馬青年組跑出第三名的佳績,衝擊香港半馬青年紀錄,但卻無法透過運動員計劃入讀心儀院校學系,「我在黃金海岸比賽前幾天得悉沒有被取錄,但亦唯有收拾心情專注比賽。」他坦然比賽表現沒有受心情影響太多,但這個經歷令他有感香港的制度無法令他全情投入馬拉松訓練,取捨跑手路向時多了層顧慮。
  • 運動科學在民間|Running Special

    近期「看得見」的數據開始走入「民間」,有運動器材代理商引入測試裝置,亦有熱血跑友進一步希望透過測試推廣跑步的運動科學訓練方法,藉此讓運動科學在香港更「貼地」。今期便訪問熱血跑友之一Sing Sing,讓他分享一下他為何認為運動科學能幫助到跑界。
  • 誠實的健身教練X跑者 - 羅維日|Running Special

    06/29/2022 - 16:47 by editor
    「羅維日」這名字,首先在文學世界裡為人熟悉。筆者亦是如此「遇」上他:幾年前大學詩社的活動,讀到他的新詩;然後在文學雜誌,唸了他的散文;後來在跑步讀書會,聽了他的書評。最近他在IG的相片與隨筆卻令人恍然發現他已經是健身教練,熱愛跑步與各種運動。
  • 山上的小豹-Angie Yan|Running Special

    第一次見Angie時她和黃浩聰正準備接受另一傳媒拍攝,
    她很快打開話匣子:
    談她練跑時撞車、意外確診癌症;
    談她康復期間慢慢跑返步的過程;
    談她Covid時為了紓壓開始了跑山;
    參加越野跑比賽開始了她和聰Sir的師徒緣⋯⋯
    突如其來地,她拉開衣服分享她肩胛骨附近的一個紋身:
    「我很喜歡跑步,父母小時候叫我小豹,
    我便在這些疤痕上紋上小豹圖案。」
    那是治療癌症期間注射化療藥物時用留下的痕跡。
    就像踏著荊棘的豹,
    Angie在崎嶇不平的人生路上依然展露優雅靈活的身影,
    ​​​​​​​開朗地朝著目標跑去。
  • 斜槓道-Nick |Running Special

    「努力讀書+找份好工+結婚+生兒育女+買樓供樓⋯⋯=美好人生 」大多數人都理所當然地按着這條公式走,但隨着世代價值觀念的轉變,這或許不再是贏得美好人生的唯一公式。現今的年青人不再埋首在單一正職工作,寧願當幾份兼職增加收入,以擁有更多彈性時間提升自己多面向的生活品質,他們就是「斜槓族(Slasher)」。正值而立之年的業餘跑手Nick,自加入斜槓族後可謂72行都有涉獵,當兼職撰稿員、調酒師、做外賣「步兵」,又有做過與運動推廣相關的工作:經營運動網上平台、舉辦比賽,希望藉自己人生宣揚一種理念——人生不只是上班,是有更多可能性。他對年紀不以為然,更積極地說:「自己開唔開心應該係自己諗,人哋點樣睇係唔緊要嘅,自己覺得嗰樣嘢值得做嘅咪得囉!」

    或許在這個世代物質享受不比生活享受重要,正如俗語所講: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 劉峻崚 放下精英包袱|Running Special

    03/11/2022 - 16:39 by editor
    廿多歲的人生,能有幾多灰心失意?
    年輕運動員每天在賽場上跟別人競賽,爭取比賽資格;最大的壓力更來自打破舊我最佳紀錄。連連失敗,絕對可以把少年的意志消磨殆盡。
    劉峻崚初中已加入港隊受訓,亦是名校及學界精英;22、23歲因體能及比賽成績倒退,以為再無緣踏足三鐵賽場而喪志。及後獲邀成為三項鐵人的視障選手教練,豈料他面對更多的失敗與沮喪——都是自幼背負的精英運動員包袱太沉重。
    慢慢卸下包袱,他帶領香港傷健三項鐵人代表朱健驊創出佳績,去年攜手衝擊殘奧,更意外地在賽道上,為自己找回跑手的位置。他,是前香港三項鐵人隊劉峻崚。
  • 越野安全課 陳俊傑

    陳俊傑(傑Sir)越野跑資歷豐富,除了參加比賽亦熱衷越野跑教學。很多人會著重訓練自己的跑姿,又或專注體能鍛煉、長距離耐力鍛煉等等,但他認為更重要是注意安全,「和公路跑不同,越野跑在山野中會遇到很多不同狀況,跑手要十分專注,亦要有面對不同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他的工作經常需要入山救援,而他自己越野跑時亦不時遇到或聽聞其他跑手遇到意外,因此希望提醒各跑手多加留意。
  • 勇.氣大叔

    「廢青」、「廢老」等詞彙成為了潮流用語,特別乍看一堆銀髮族在街上流連聚集,必會有人忍不住放下一句:「班廢老又做乜?」直至某電視台在12月熱播的「廢老」真人秀展現了他們的另一面,向外界道明他們的用武之地,亦提醒大家放下有色眼鏡。人稱勇哥的林志勇離六十不遠,五十五歲的他正正踩着「中年人」與「長者」的分隔線,但他卻不以為然:自跑起步來,他本着「健康為主,基礎至上」的精神跑出多場「Sub 3」的成績,以長氣袋實力,向大家證明儘管白髮漸現,他亦有用武之地,他的「盡做」精神令人相信他日後更是老而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