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無限滾軸人生 袁嘉㬢向世一挑機|Pro Special 滾軸的輪子終會耗損,比賽的賽道會有終點,但對袁嘉㬢(Doon)來說挑戰的旅途是無限:「本來只想帶學生去體驗世界巡迴賽,卻變成我想挑戰做世巡冠軍!」他直言由三十歲開始改變「玩法」,以往在速度滾軸項目獲獎無數的他,終要接受自己的年紀漸長,生活和工作也令他難以投放更多訓練時間,於是改為參與馬拉松賽事:「速度賽講求爆發力,馬拉松則更著重耐力,要練的東西不一樣。」而這次世巡賽更加強他的決心:「這次我仍然是用直徑較短、適合速度賽的細轆比賽,但之後想繼續挑戰攞世巡冠軍,便要轉用大轆,也要練多點耐力!」
Pro Special 陳晞文 - 最好的等待 受疫情影響,有人感到時光飛快,或有感度日如年,但無可否認的是,所有人已被這場世紀疫症偷走了一年多的時間。滑浪風帆運動員陳晞文經歷這場不斷延期的等待,由等待東京奧運能否如期舉行、到等待東奧能否延期續辦、甚至到近月受本港第四波疫情拖累,需要等待再次下水練習的機會。無盡的等待有否消磨其意志?
Pro Special 奧運是? 由支援到推動 當奧運日近,獲得資格的運動員走入鎂光燈下,各大運動品牌贊助的價值漸漸顯現:對運動員的支援除了是爭取曝光,無可否認亦有助推動運動項目的發展。劍擊港隊大師兄張小倫以及空手道港隊劉慕裳,對此深有體會。
Pro Special 張小倫-得償夙願 在網絡上搜尋「張小倫」這三隻字,會見到幾篇關於他的訪問都圍繞2012年倫敦奧運。那年他因椎間盤受傷,錯失了追逐奧運資格的機會。時隔九年,問他運動員生涯最難忘的大賽,他最先想起仍是那一年的錯過,其後數年即使他攻下世錦賽八強、亞錦賽冠軍,心目中仍然劍指奧運。2020年的東京奧運他似乎終可償願,沒想到奧運又因為疫情延期至今年,他苦笑坦言:「希望三月中的世界大獎賽可如期舉行,不然連奧運都不用奢想了。」
Pro Special 足球新星陳晉一完夢成職業足球員 盼為球會爭好成績 受疫情影響,上季港超聯一波多節,經歷停賽、復賽等難關,雖然球壇停擺了一段時間,但無阻傑志翼衛陳晉一愈戰愈勇。去年年僅18歲、綽號阿一的陳晉一在2020年年底獲選為港超聯上季菁英盃決賽的「9月及10月最有價值球員」。
Pro Special 壘球世一 林佩君 香港女子壘球隊沒有全職,只可以業餘身份進行,但這並不阻礙林佩君對壘球的愛,對女子壘球隊的付出。讓Yaffa人生最自豪的,莫過於那份一切以壘球為先的熱愛與執著。女子壘球隊近年有不少喜訊,例如打進亞運,又進了奧運資格賽,這些以前曾未出現過境況,是這班熱血女生一齊奮鬥的獎賞與證明。
Pro Special 虛擬運動的 - 前世、今生和未來 新興的虛擬運動,於近年、特別是近月受益於疫情影響,需求大增,以驚人的速度融入日常生活。由虛擬運動的前世 — 最古老的單車及跑步機,發展到現今流行的室內模擬運動軟件、模擬滑雪及賽車等大型模擬器。縱然它們名稱各異,模擬運動?電子運動?虛擬運動?但不變的是,只要設備齊全、不分地方仍能開展有關體育項目,原地跑步、踩單車、室內滑雪及賽車等都非天方夜譚。
Pro Special 運動KOL 朱嘉望 Moonie將劍擊由興趣轉為職業,面對倍增的訓練,身體和心理在剛開始時消化不來,但隨著慢慢學習、調整,信心才慢慢建立起來,更讓她發掘自己不少興趣,例如成為一名Influencer(網絡紅人)。「重劍是我身體的一部分,自我有記憶以來,它便覆蓋了我的時間,我沒有想過劍擊有天會離開我的生命。人大了,思想成熟了,可能會考慮除了重劍,都試下由其他各方面增值自己,但我仍視重劍為自己生命。」
Pro Special 運動與運動 - 陳裕匡 陳裕匡,大家較為熟悉的稱呼或為「匡哥」,他自上年社會運動以立場新聞記者身份到街頭實地直播,知名度因而大增。縱然比起「匡哥」,他更喜歡被稱為「阿匡」,但不論初接觸時讓人感覺內斂文靜的「阿匡」、或開始訪問後暢所欲言的「匡哥」,不變的是陳裕匡予人那種貼地、真誠、正面的態度,而這和他一直相信及欲宣揚的價值權同出一轍,「真誠、要豐富及有耐性。真誠包括真實及客觀,真實面對世界及自己的感受。」運動成就阿匡信奉的價值觀,亦為他帶來力量,助自己及他人承受另一種形式的運動。
Pro Special 讓治療回歸科學本質:非常運動科學與創傷 運動人對運動創傷後處理方式有自己一套見解,但一直採用的治療方式適合自己嗎?透過《非常運動科學與創傷》重新認識真正的運動科學,預防受傷,讓傷患遠離自己!
Pro Special 一生與延續 - 張玲 張玲在網壇奮鬥了16年,一直穩居香港首席女子網球手寶座,今年疫情下卻宣佈退役消息,令球迷大感可惜。學海無涯,張玲拾回讀書的鬥志,希望將來可用學識及經驗繼續灌溉養育自己的土地。張玲在球場經歷許多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塑造了今次的她。
Pro Special 風起了-梁嘉儒 說起單車,大家會想起「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亞洲車神」黃金寶。其實本港單車成績一直保持良好水平,獎牌不斷。很多新血正為香港拼搏,欲在獎牌榜添上自己的一分力,為港爭光。「對比其他選手,我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未到期限前,我要不斷踩,可以踩多久便多久,不讓自己有後悔的一刻。」
Pro Special 狂迷 - Minotti 球衣收藏家 足球,是古今中外不少男人(孩)的終生興趣,更有外國網民戲稱難以想象不愛足球的男生如何度過週末。確實一旦迷上足球、找到自己愛隊,不少男生都會變得瘋狂,極度喜歡踢波,一星期最少踢一場;或迷上購買球衣,甚至如Minotti一樣,收藏超過1000件球衣,而且極鍾情單一球員,更擁有百多種其穿著落場的球衣、波鞋及訓練服等產品,更能稱為球衣收藏家。
Pro Special 原點 - 伍家朗 相信不少人的小學生活同樣無憂無慮,沒有壓力,伍家朗當然亦如是;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早於小學階段已定下未來目標,「我小學就決定之後要打羽毛球,好似這階段已經改變了我之後行的路,而且之後中學已經打到一定水平,要接受專業訓練,不再如小學般無壓力。」
Pro Special 選拔體材 - 梁玉麟 「香港先生」有外貌有身型,代表香港形象,或許是不少男士想達至目標。近來牽起一股健身熱潮,為自己也好,為別人也好,男士紛紛「操Fit身型」。梁玉麟(Carson)機緣巧合下代表香港參加上年「Man of the world」選美比賽,從中獲得不少經驗和獎項,他有著自己一套的價值及訓練,追逐自己想追尋的事,從兩個不同性質的選拔,再逐步尋找自己的世界。
Pro Special 麥梓淳 - 復操前後的準備(下) 疫情緣故令香港球壇經歷了可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停操,令人不感慨嘆人生的無常。曾經我們都以為訓練和比賽是每年每月每日都有的事,原來可以一下子停擺。經歷此難關,每人的心態可能會有所不同,有人會變得更珍惜可以練習、比賽和與隊友相處的時光,從此不再蹉跎歲月。
Pro Special 從當天 到今天 屈旨盈、陳楚琪及趙顯臻的故事各有不同,有人完滿結束一項運動,於緣份推使下轉投另一項;有人被迫轉項;亦有人想尋求新挑戰而主動轉項。雖然動機不同,但當中他們的運動員心態亦相當純粹而雷同。三人都心無旁騖,仍然不屈地抬起頭向前衝,演奏出只屬他們,關於倔強、勇敢和頑固的美麗樂曲。
Pro Special 180公里環島的意義 香港衝浪及直立板總會眾籌撐港醫護 直立板運動員吳宇豐、伍英麟,戴廣達和黎紀賢為了感謝香港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謹守崗位,因而計畫挑戰在5日內划板穿越香港180公里,為了香港醫療服務籌集資金。
Pro Special 運動前應否伸展? 眾人都認為運動前靜態伸展能預防受傷、提升運動表現及減輕運動後肌肉疼痛,誰人運動前沒有伸展便大逆不道,受千夫所指。可是,和受傷後一定要敷冰一樣,一向習以為常的做法真的有效嗎?伸展能否預防受傷容後討論,但本來好端端的運動員,因瘋狂伸展而拉傷肌腱及附著點的例子卻屢見不鮮。
Pro Special 「廣運動」 疫情期間相信不少人都會於YouTube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頻道,然後安於家中跟隨網上教練做運動,但這班「教練」多半是外籍人士,說的當然是英語。廣東話頻道天生死症是受眾較英語、甚至國語少,市場有限,而廣東話的運動頻道,受眾更是少之有少。偏偏仍有人願意繼續以廣東話經營其頻道,《理性足球分析》的阿邦及《VK Tennis》的Venus及Kiki同樣對廣東話抱有相同心態,這種語言不單是他們的母語、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