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無限滾軸人生 袁嘉㬢向世一挑機|Pro Special

    滾軸的輪子終會耗損,比賽的賽道會有終點,但對袁嘉㬢(Doon)來說挑戰的旅途是無限:「本來只想帶學生去體驗世界巡迴賽,卻變成我想挑戰做世巡冠軍!」他直言由三十歲開始改變「玩法」,以往在速度滾軸項目獲獎無數的他,終要接受自己的年紀漸長,生活和工作也令他難以投放更多訓練時間,於是改為參與馬拉松賽事:「速度賽講求爆發力,馬拉松則更著重耐力,要練的東西不一樣。」而這次世巡賽更加強他的決心:「這次我仍然是用直徑較短、適合速度賽的細轆比賽,但之後想繼續挑戰攞世巡冠軍,便要轉用大轆,也要練多點耐力!」
  • LGBTx運動:愛的激盪

    如果說精英運動員的堅持是出於對運動的熱愛,那麼業餘運動員對運動的愛更純粹:贏了比賽不會獲得獎金、資助或政府支持;而且就算是以「香港代表」的身份去外國比賽,也100%要自費。曾代表香港參加2018年巴黎Gay Games的劉漢森Ray,更在香港的私人工作室添置不少劍擊裝備,在同志群體中推廣劍擊運動。這一切只有一個答案,他說:「因為我鍾意劍擊!」由此激盪出他對Gay Games的投入與熱情。
  • LGBTx運動:球存同異

    06/25/2021 - 14:44 by fungchin
    愛情沒有性別之分,運動表現也不會因同性戀與異性戀而有差別,社會大眾對於同志接受度是否逐漸增加?創立Jam Live社群媒體的Jean和創立Wovehk 的Yvonne認為,世界本來就應是攣直共融,不應該特意分直女與同志。「因為中性的打扮,我們走進女更衣室經常被奇異的目光直視,以前更被誤會是男生而強行拉出來。不過社會正在進步,現在很少會發生這種情況,身為LGBT的一份子,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性少眾。」Jean和Yvonne決意成立香港第一隊LGBT女子籃球隊參加2022 Gay Games,這樣做究竟能否加強大家對性少眾的關注?正如黑妹的羽毛球班學員希望她開辦女同志班,籃球這種團體運動也許更能凝聚同志,由此了解同志希望在「同聲同氣」中獲得認同和歸屬感的想法可能最好不過;又或者,至少在團體運動以及大型運動會中可以令大眾對他們多一點認識,相信世界便能少一分誤解。
  • 板回一城 陳嘉瑩

    06/16/2021 - 14:48 by editor
    嘉瑩身為香港女子板球隊隊長,在教練和隊友之間擔當橋樑,了解及傳達各人的看法,努力維持隊內關係,因此板球隊在各人的維繫下,是一個窩心的大家庭。港隊女子板球目前全世界排名第24名,而嘉瑩認為自己的角色是加強隊內凝聚力,希望可以一齊為同一目標拼搏——把板球隊帶到全世界頭15名,打入世界盃!如今她們直言疫情和工作對球隊影響不少,不過當嘉瑩遇到隊友對前路疑惑問題,都會盡量與她們溝通,希望幫助她們消除擔憂和煩惱。
  • 騎師的秘密

    06/04/2021 - 11:39 by editor
    何澤堯(Vincent)在訓練、日常生活以至飲食方面都嚴以律己,策騎時的姿勢動作他卻更喜歡「憑感覺」,亦即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臨場觀察作出判斷,這會否就是他成績突飛猛進的原因?他直言,各項因素包括體能訓練、策騎技巧、飲食調節,全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 世界級本土騎師──何澤堯 驍騎策

    06/04/2021 - 10:11 by editor
    近年最為人矚目的華人騎師何澤堯(Vincent),名字的「堯」原是古代帝王之名,配上名駒的他堪當「驍騎」。事實上,騎師的運動量與眾多運動項目相比不遑多讓,2017年一項研究更指出騎師於短短一兩分鐘的比賽中,真實心率每分鐘可高達180下或以上,運動強度令人咋舌,加上每星期兩天、甚至一天內策騎多次的運動密度,在體重及體能要求方面尤其嚴格。然而Vincent對此輕描淡寫:「做運動員就是做好自己本分,預了要規律生活、控制飲食,體能鍛煉更至為重要。」
  • 防中的態度 顏樂楓

    05/25/2021 - 12:06 by edwardwong
    訪問前鋒球員,定會說到入球方程式,影一些射波照片;遇到後防就談談不失球重要性,拍些頂頭槌相片;若果是中場球員,就聊聊視野,攝下傳球的英姿。而這次主角,身任防守中場的顏樂楓(光頭),以上就要通通做齊。「防中就如球隊大腦,你可能見到我好體力化,防守好硬淨,但你不會知道我腦入想的事、於球場上觀察到的情況。」防中,別人或會認為是防守行先,唯光頭未能認同。「你不參與進攻,那就不是防中,你只是一個好好的防守球員。」這種防中心態,亦是光頭的人生態度,亦適合當下的香港人。「防守最重要轉守為攻,你未必做到每一分鐘都控球在腳及進攻,但做防守就要有耐性,只要不失球就ok,未能進攻就做好防守,一有機會就要入波。」
  • 網著未來 — 李孟瓊

    05/07/2021 - 20:48 by editor
    孟瓊回港重拾棍網球運動,更代表香港參加各種棍網球比賽,看似一帆風順,卻無緣在2017年的世界盃嶄露鋒芒,不幸在選拔中落選。那年23歲的孟瓊決定4年後再為世界盃選拔奮鬥,為夢想付出,因此她去年8月停薪留職,把握時間練習。「我很喜歡棍網球,但回港前我沒想過做運動員,只是偶爾尋找棍網球總會資料,發覺自己剛好達到港隊水平,便萌生成為港隊一員,為香港付出的念頭。」
  • 滑板逆潮 - 吳穎俊

    Skateboard已經納入2021年奧運項目,而長板落斜亦於2019年東亞運面世,入亞運和奧運指日可待,本地Downhill選手Thomas,像俊仔一樣一直默默耕耘,四出比賽追成績,又與同好組織長板舖和團體,壯大長板社群。一個在街頭,一個在山頭,二人皆是各自領域中的先鋒⋯⋯
  • 滑板逆潮 - 陸俊彥

    本地頂尖職業板仔陸俊彥(俊仔),沙田踩街出身,贏過亞沙運和全國賽第二,是本地明星級的板仔兼運動員。談及板仔的身份認同,或許近期大熱的港產電影《狂舞派3》中有句對白頗堪道出當中況味:「當一隻老虎為了證明自己是一隻老虎而走入動物園,牠還是一隻老虎嗎?」
  • 籃女當自強|李祉均、陳欣汶成兩位香港女子籃球壇「第一人」

    04/19/2021 - 16:29 by editor
    對於運動界,社會大眾都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男子運動員比較有商業價值,就連比賽也比較精采刺激,很多時候都把目光放在他們身上,無論國際賽、品牌贊助都偏愛找男生,認為有更大市場。然而巾幗不讓鬚眉,近日香港女子籃球壇出現兩位「第一人」——李祉均成為第一位獲得Red Bull商業贊助的香港籃球運動員;同門師妹陳欣汶Yannie則成為第一位進軍NCAA的本地女子球員,讓大家了解到原來香港女籃與男籃相比也是毫不遜色。將相本無種,二人憑著自己的能力獲得大家認同,靠努力和堅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籃球路!
  • 通勤跑 — 海外通勤

    03/26/2021 - 19:05 by edwardwong
    烽仔於2010年開始跑步,其故事最初亦和店長、Jan相近,因跑量及距離不斷增加,因而冒起通勤跑想法。「我約7年前開始通勤跑,當時居於元朗,公司則於黃竹坑,放工想去運動場跑步,但塞香港仔隧道最少都半小時,經常要於先吃晚飯或先跑步中作抉擇。」Falcon經常處於兩難情況,他為了避免偷懶甚或放棄跑步,因而開展通勤跑,後來更希望推廣這跑步模式。
  • 通勤跑 — 兩孩之母

    03/26/2021 - 18:57 by edwardwong
    田美蘭於3年多前開始恆常跑步,其原因起初和大部份女士一樣,皆為減肥修身。「細女到三歲戒了人奶,大仔也小六,覺得自己多了私人時間,而且家人都覺得我缺乏運動,就決定落街跑步keep fit。」Jan以前亦有間中慢跑,但最終都未能成為恆常習慣,唯今次卻愈跑愈上癮,更由平路跑到上山,甚至跑上班成通勤跑。
  • 通勤?跑! — 葛行輝

    03/26/2021 - 18:48 by edwardwong
    葛行輝(Stanley),跑步人或更熟悉其「店長」的花名。「當初就覺得跑步是很悶、很難持續,所以要不斷給自己動力及目標,有時都要改變模式。」店長以比賽作目標推動自己訓練,不斷跑出更遠距離,亦開始將長跑融入生活。「2016年忽發奇想就試下跑上班,由沙田跑到觀塘,之後就每星期跑最少一次,是for fun。可能你覺得辛苦,但最重要是自己要找到當中的樂趣。」
  • 山系訓練 – 落斜篇

    有說「上山容易落山難」,不少人行山在落山、落樓梯時感到膝痛。一般人會嘗試以深蹲或弓步等大腿訓練動作去改善,但徒手健身及動作解剖教練阿恩指出應加強訓練膝關節肌肉⋯⋯
  • 槍槍入魂——劉璟林 Warout

    03/19/2021 - 12:12 by fungchin
    人稱蝸牛的IPSC氣槍射擊世界錦標賽冠軍劉璟林,從小愛槍如命,早於「哥哥」張國榮主演的《鎗王》電影掀起射擊熱潮之前,他便已迷上IPSC,可謂是氣槍的忠實粉絲。他中學畢業後就開了一間專替人修理及改裝氣槍的店舖,其後一直玩到現在更成立香港射手會。從選手到會長、教練;從氣槍新手到世界冠軍,蝸牛的目標依然沒有改變——繼續努力推廣射擊活動,希望能夠推動IPSC,使實用射擊成為大家認可的運動。
  • 山系訓練 – 上斜篇

    不少山友表示他們在提腿上山時髖關節活動不順暢、小腿容易感到疲累,總覺得上山表現不佳,問怎樣可以提升表現。 徒手健身教練肌本野的阿恩就認為,這兩個問題是互相有關連:當提腿力量不足,就要依賴小腿用力向上踏和推進。這歸根究底是因為臀部力量不足⋯⋯
  • 與籃飄洋-羅凱霖

    03/08/2021 - 01:36 by editor
    籃球一直是羅凱霖最喜愛的運動,但一直只停留於興趣,並未影響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喜歡接觸不同人物,所以大學就修讀自己喜愛的社工系。但畢業後開始工作才發現很難平衡工作及均安籃球隊的訓練,發現自己喜歡社工的使命感,但我更愛籃球。」對籃球的愛令凱霖希望衝出自己的舒適圈,而她到台灣旅行時偶然看到的一場女籃比賽更令自己立下決心,越洋到台灣攻讀體育系碩士,同時有機會深入了解當地籃球文化。
  • 劉慕裳-雕琢完美

    一年前與Grace傾談,她正準備出發往海外訓練及比賽,因為東京奧運將空手道列入新項目而躍躍欲試,對取得奧運資格充滿期盼。一年後經歷奧運延期,她變得「期待又怕受傷害」,心情忐忑:「我想快點有比賽,但又擔心被疫情影響,因為比賽時大家都不戴口罩,令我有點擔心⋯⋯但這是奧運,始終是運動員最終極的目標,而且對我們空手道運動員來說更可能得一次機會,真的意義重大!」
  • 黃鎮廷 - 抗壓的自信

    03/02/2021 - 12:42 by edwardwong
    黃鎮廷作為乒乓球運動員,幸運地能留於體院繼續接近正常及有系統的訓練。話雖如此,黃鎮廷不會因而放鬆,他身為運動員需要承受不少壓力。「我自己來說,一直都是心理上的難題較大。我性格很容易會於有壓力環境下變得更緊張,所以都致力改善自己於大壓力環境下的表現,希望可以發揮正常水準。」
  • 鄭俊樑-期盼山後

    03/02/2021 - 12:37 by edwardwong
    雖然目前東京奧運仍然前景未明,疫情亦未放緩,不少聲音都認為東京奧運或會成為首屆並非因戰爭而取消的奧運,但對於運動員來說,他們始終都要先假定東奧能如常舉行,以最正面、積極的心作準備。「我會當奧運如期舉行,正面地去準備好自己心態及體能,如果它取消才再作打算。」鄭俊樑與Hayley同為滑浪風帆隊成員,他自然亦要面對無法下水訓練等難題,唯其心態則選擇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