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首位華人騎師奪國際騎師錦標賽冠軍 何澤堯的冠軍心態:「勝不驕、敗不餒」

    「每一個賽季有八十多個賽馬日,通常輸多贏少,輸了就檢討輸在哪裡,想方法去改善,不會氣餒;贏的時候,亦要記著勝利不只是自己和馬的功勞,背後有整個團隊的付出,也不應該驕傲。」香港土生土長的騎師何澤堯,在十三歲時萌生成為馬術運動員的念頭,後來他進入見習騎師學校、一步步地圓了其成為世界級冠軍騎師的夢想——他於去年十二月的「浪琴國際騎師錦標賽」成為首位獲得冠軍騎師殊榮的華人騎師。一年來他經歷兩度嚴重傷患,仍以他一貫的自信與淡定分享其致勝之道 :「騎馬是一項很特別的運動,馬能夠感受到你的情緒,所以我每一場都會以平靜和正面的態度去騎好每一場馬,專注每一刻。」
  • 心態決定一切 符歡

    06/22/2020 - 17:41 by editor
    「爸爸是一位桌球愛好者,更會經常在家收看有關桌球的影片,因此在耳濡目染下我就對桌球產生興趣。直到我8歲時,爸爸第一次帶我去打桌球,自此就產生濃烈興趣。」
  • 運動前應否伸展?

    眾人都認為運動前靜態伸展能預防受傷、提升運動表現及減輕運動後肌肉疼痛,誰人運動前沒有伸展便大逆不道,受千夫所指。可是,和受傷後一定要敷冰一樣,一向習以為常的做法真的有效嗎?伸展能否預防受傷容後討論,但本來好端端的運動員,因瘋狂伸展而拉傷肌腱及附著點的例子卻屢見不鮮。
  • 「廣運動」

    疫情期間相信不少人都會於YouTube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頻道,然後安於家中跟隨網上教練做運動,但這班「教練」多半是外籍人士,說的當然是英語。廣東話頻道天生死症是受眾較英語、甚至國語少,市場有限,而廣東話的運動頻道,受眾更是少之有少。偏偏仍有人願意繼續以廣東話經營其頻道,《理性足球分析》的阿邦及《VK Tennis》的Venus及Kiki同樣對廣東話抱有相同心態,這種語言不單是他們的母語、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存在意義。
  • 球評家 - 陳祉俊

    繼「阿叔」林尚義後,要數到香港著名足球評述員,可能是入屋的Keyman馬啓仁、兩棲拍劇的鍾仔鍾志光或間中客串的陳恩能,但他們始終地位亦難及阿叔。足球評述員陳祉俊認為原因在阿叔地位超然,「阿叔以前踢波是代表中華民國衛冕足球金牌,曾經參加過奧運,那有可能跟他有同樣地位?」
  • 運動眾籌起革命

    現時互聯網發展迅速,不少人選擇在社交平台向大眾展示計畫內容進行集資,用作研發新產品的資金,這是自2006年的新型集資方式-「眾籌」。你以為眾籌就只適用於初創公司或中小企業募資?其實不然,體育界也有不少專門為運動員而設的眾籌平台如RallyMe、DreamFuel,曾幫助不少選手減輕負擔,獲取到比賽場地的差旅費用,當中亦不乏奧運選手,讓他們從而能專注爭取好成績。
  • 何是香港人 — 何詩蓓

    不少記者訪問何詩蓓(Siobhan Bernadette Haughey)前,都會因其混血外貌而有「她真的會說廣東話?」的疑慮;訪問結束後,自然又產生「Siobhan雖然有愛爾蘭外表,內在卻是地道香港人!」的想法。
  • 攝・羽.紀 - 梁家樂

    訪問資深羽毛球攝影師,本來預期將看到震撼視覺的運動相片,Edwin卻拿出很多極富歷史、看上去姿勢普通、不太富動感的人物相片及雜誌,當中有些甚至是一班人的合照。
  • 愛馬仕的準備

    香港馬術總會秘書長江嘉鳯Angela,對馬術的愛令她毅然踏入未知領域,加入馬術總會推廣馬術運動,終於迎來今屆奧運馬術項目,香港代表鄭文傑入圍場地障礙賽、何誕華入圍三項賽,是繼2008年奧運後,十二年來香港再次有代表出戰。由出書到奧運入圍,令Angela更堅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因此,她從不吝嗇分享馬術知識,因為她認為除了香港運動員準備好踏上奧運,香港觀眾也要作出「準備」,是時候學識觀賞馬術了......
  • 三部曲挑戰初馬

    不少人為了一嚐初馬而開始跑步訓練,然而,不同年紀和生活習慣的人,不可能接受同樣的訓練強度,新手尤其是中年人士,該如何訂立合理的訓練目標?物理治療師鍾惠文博士指,透過5項檢測收集跑手數據,可從運動科學角度作出綜合分析,再配合適量肌肉訓練及伸展運動,有助跑手制訂訓練計劃,令訓練事半功倍之餘,亦可有效預防運動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