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赴歐洲學法 迎接新篇章 曾澤熙︱踩界.表態

    「去年十月2024香港單車節的挑戰賽,賽事有不少內地和香港出色的選手參與,也沒有分齡的精英組別,而且是約三十七公里的較長距離,因此賽前我只視作累積比賽經驗。結果有一半車手未能完賽,我則能躋身於大集團,也在最後一圈仍有力嘗試突圍。」2024香港單車節舉辦的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超過百位本地及內地車手在香港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景致旁競賽,而本地車壇小將曾澤熙(下稱:Gordon)在梳士巴利道衝線的一刻,也標誌著他的成長,「雖然最終未算成功,但也發現即使在水準高、與成年車手一同競賽的賽事,自己也有一定競爭力,後來也憑藉是次比賽給予的信心,放手一試參加GIANT Grassroots Program的選拔。」
  • 桌球將被降級 精英何去何從|專訪卡比多羅比、彭啟南、趙震東|Side Story

    桌球自2010廣州亞運後一直未有參與大型運動會的機會,因此未能達到體院對「精英A級」項目「20年內最少參與3屆亞運或奧運」的要求,據規定將於2025年3月後被降級成B級精英項目*。

    倘若降級為「精英B級」,桌球項目將面臨削減近八成資助,並將失去體院的訓練場地。一直於體院訓練的美式桌球精英,現年23歲的卡比多羅比(下稱:卡比)已為事件「打定輸數」,近日在紅磡另闢私人訓練場地,準備失去場地後,仍能繼續訓練,「最主要是不確定性,我們沒有一個正式的答案,有或沒有(編按:限期屆滿後是否留在A級);如果沒有,我們可以去找,去彌補一些沒有的東西,如果有的話我們就不用去做……現在這是最糟糕的,在生活中如果有不確定性,是很難去做決定,我寧願有答案:有或沒有。」卡比在今年初於英國公開賽獲得香港史上首個美式桌球大滿貫(2024 UK Open Pool Championship),半年過去了,惟仍然未能為桌球項目爭取到甚麼,「我個人比較喜歡行動,一直等待只會更不安。」當局一直沒有回應,但運動員必須準備,亦已作最壞打算。

    *見後文「精英項目A級準則」
  • 【Cover Story】單車雙行道—李思穎 公路單車作為起點

    Ceci直言希望將重心放在場地單車上,但今年巴黎奧運她在場地及公路項目均獲得資格,無疑是她決心以公路磨鍊場地單車技術的結果:「近幾年我留意到一些有成績的車手,或者主流車手,都是公路和場地單車方面的表現都很出色,這個趨勢很明顯。而且公路單車是所有項目的基礎和起點,我相信賽場上的經驗可以幫到我場地單車的表現。」
  • 【Cover Story】單車雙行道—公路單車vs.場地單車 - 李思穎、劉允祐、達海飛

    2024巴黎奧運,兩位港隊劉允祐Vincent、李思穎Ceci雙雙獲得公路賽資格,令公路單車再次獲得大眾關注。劉允祐專注公路車發展,甚至今年更加入泰國職業車隊Roojai Insurance;另一方面李思穎則相信公路賽道上的修煉可以幫助她在場地單車上有所成長。香港的公路車和場地單車發展密不可分,隨著來自歐洲的教練達海飛於2024年上任港隊總教練,兩者形勢又會有何變化?
  • 改變生命 融入生活|Side Story

    很多人從少年時期甚至更早的幼年,已開始修習跆拳道。香港跆拳道品勢代表隊運動員江麗莉(下稱:Jackie),在個性或多或少已建立的十六歲之齡,才因為「有型」始接觸跆拳道。然而,現時她的人生價值觀建基於跆拳道,跆拳道亦與她的生活融合,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 李玨穎 心之修道|Side Story

    單純因為瘦削、體弱多病,因而希望強身健體的初心出發,李玨穎(下稱:Tony)習柔道逾十年,鍛鍊出外在強健的體格,更重要是經歷了漫長的內心修行:認識自己、發現恐懼、面對恐懼、放下執念、以至找到更高層次的追求。柔道場上要擊敗的不單是眼前的對手,更重要是將自己內心弱小的一面摔破,繼而變強!
  • 【Cover Story】追求聲級—Alicia Lam X Shokz

    Alicia開始只為健康、給予自己聆聽音樂的私人空間而跑步,因而只跑來回家中和雙子橋約4至6公里。其後與朋友作伴下參加名為Sunny Bay 10公里的賽事。當初她不明白為何要付錢兼一早赴大老遠的地方跑步,這是建立跑步習慣六年來的首個比賽。「當時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10公里,結果卻發現自己在實際比賽的表現比預期好,發現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因而在這個比賽後開始認真對待跑步。」得到踏上業餘跑手之路的契機後,Alicia曾步進未能突破45分的樽頸位,因而加入姚潔貞擔任教練的樂家跑會訓練,始接觸正式長跑訓練。
  • 【Cover Story】團練的意義—釗峰、天欣、Harmony、Hidy

    四人在越野跑的起步點都大相逕庭,Harmony是現役香港女子越野跑代表,Hidy參與過多次長途越野跑賽事,天欣則相對經驗較淺,但卻也以20多小時完走毅行者,以能力來看,四人要接力完成100公里路程,實在不成問題;Harmony是隊長,她認為團練重點在於找出四人如何配置才可發揮各人長處,從而達致最佳成績。「通過一起訓練,就可觀察到隊友的長處。我與釗峰曾一起參賽,他落山很快,尾段落山部分較多,而且路程相對較短,所以他較適合擔任最後一棒,但其他還未決定。」賽事連綿100公里,第二棒需要捱夜在深夜前進,這也是需要團練的主因,「在日光下行走與黑夜是兩回事,我想看看大家的表現,才知道誰最適合『通宵更』。而且隊友可能不熟悉路線,入夜後會容易走錯路,所以事前熟悉路線也很重要。」Harmony對團練目標的一席話,說明了她對隊伍表現有一定期望,而隊長的期望亦燃起了釗峰心中的一團火,「事先張揚了我做最後一棒,如果走慢了,在最後路段被人越過會好瘀!所以起碼要走5-6轉(最後9-10段),要走熟那段路,做好準備。」
  • 紀錄下成長—徐穎恩|Pro Special

    09/25/2024 - 15:36 by editor
    學界紀錄,青年紀錄,下一步,就是香港紀錄,以及再度衝擊自己創造的紀錄,不斷挑戰。徐穎恩(Jane Karlsson) 於2023年D1學界 B Grade 400米跑出56秒27,打破U18、U20以及塵封21年的學界紀錄,更於同年亞洲少年田徑錦標賽將成績推進至55秒68。
  • 打破紀錄框架—金智武、方賢明|Pro Special

    09/25/2024 - 15:07 by editor
    800米在田徑界被稱為「最難的距離」。100米、200米講求爆發力,1500米、3000米講求速耐力,在這兩個天秤之間的800米就是一個兩者兼備的距離。

    金智武(Khan Mohammad Kamran)和方賢明(Sean Fontaine)卻選擇這困難的項目,並且實現突破——他們在今年港運會800米決賽上共同突破自1999年創下的香港紀錄1分52秒17。
  • 刁轉跑道—刁俊稀

    今夏全球掀起奧運熱潮,不少寂寂無名的運動員因各種意想不到的原因,憑藉這四年一度的體育界盛典一夜成為焦點,有「土耳其大叔」之稱的射擊運動員Yusuf Dikeç就是最佳例子。本港時間8月3日近傍晚時份,一百米跑香港代表刁俊稀(Felix)開賽前指向胸前印有其姓氏Diu的號碼布的畫面,當天搶佔了大部份港人的眼球,刁俊稀的名字旋即於香港網絡界瘋傳,也亮相於不止體育傳媒以外的各大媒體。
  • 足球版《捍衛主場》的奇想

    無獨有偶,筆者對《捍衛主場》所採用的「街場主客制」賽事,也曾想像過足球的版本,但只流於空想階段。香港足球街場因規劃不完善而致面積不一,大如荔枝角公園可進行九對九的賽事,小如大圍冼次雲球場則進行七對七也覺擠迫。街場地面用料不一,雨戰時不同球場的濕滑程度有明顯分野。劃線的不同而令禁區大小不一,也直接影響參與者採取的戰術。上述源自規劃不完善的分野,反而為每個街場提供特色,內文所提及《捍衛主場》中的「主場優勢」,如舉行足球版的話可能更加明顯,令賽事更彰顯街場風味。
  • 八十後籃球人看今昔香港街籃文化

    影響街場水平和風格的因素
    1 . 二千年代的街場鄰近學校的籃球水平是一大因素,如沙田源禾路水平高,因為沙田學院和體藝,甚至林大輝的球員都會來打街場;九龍塘牛津道則與喇沙及拔萃位置接近。
    2 . 以往甲一賽事仍在麥花臣場館舉行時,旁邊的麥花臣街場因而聚集不少籃球高手,是當時香港街場的「聖殿」,二千年代能在此遇到不少甲一球員如方誠義。當甲一賽事移師到修頓場館進行後,街場「聖殿」的地位也轉移到場外的修頓街場。
    3 . 二千年代的九龍區高水平的街場,相比港島的較「矛」、較多hard foul,如尖東康達徑有不少南亞人士,他們普遍較多小動作侵犯對手。
  • Jason Yip—香港街籃故事

    與很多香港八十後的「屋邨仔」一樣,於馬鞍山耀安邨長大的葉嘉華(下稱:Jason),由於家庭不能應付遊戲機等奢侈的娛樂,兒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簡單直接、不耗成本的落樓下街場打波,並從此走向痴愛籃球的「不歸路」。Jason從街籃始接觸籃球,街場成為其青年時期的一部份;直至後來與友人展開名為SLAB的專案,於網站紀錄及介紹香港不同區域,以至海外街場;更主辦了宣揚街籃文化的《捍衛主場》賽事,以至獲邀主理啟業運動場翻新工程而為香港街場風貌帶來改變。一生與街籃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認識Jason的街籃故事,定能更全面認識香港街籃文化。
  • 【Cover Story】【花式講籃】如何定義街頭籃球文化?

    籃球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絕對是一項由細打到大的運動,由公園街場到室內運動場,總能聽到籃球拍打在地上的聲音;就算沒有試過親身上陣,人生中總有看過NBA比賽。但若然你在街場打波時,有人告訴你:「波,並唔係咁打」的話,你又會有甚麼想法?這次我們找來了不同的朋友,跟我們聊了一些他們對街頭籃球的看法。
  • 【Salut Olympique】默默地砥礪前行 — 趙顯臻

    香港地理環境四面環海,因此不論是長洲海域、赤柱海傍、抑或沙田城門河上,均能發現到各類型的水上運動,但若果要將賽艇與從其他船隻類運動區分,想必是賽艇運動員背對終點而划的特點。由城門河划至法國馬恩河畔,趙顯臻繼2016年里約奧運後再次重返奧運。阿臻在這八年間經歷的高低起跌,就包括了勇奪世界盃金牌的興奮,亦有無緣東京奧運的失落感。但只有阿臻知曉自己如何在榮譽與挫敗中,蛻變成更成熟的「趙顯臻」。
  • 【Salut Olympique】毋懼強風吹拂的「風之子」— 鄭清然

    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李麗珊於滑浪風帆項目當中奪金,令「香港」這地名首次被刻於奧運史冊當中。奪金事蹟家傳戶曉下,李麗珊「風之后」的美譽亦連帶滑浪風帆映入大眾眼簾中;二十八年過去,幾乎每屆都有滑浪風帆港隊征戰奧運,包括蔡利強、何智豪、陳晞文、鄭俊樑、盧善琳、梁灝雋等經驗戰將,而今屆巴黎奧運滑浪風帆港隊代表的傳承之棒則交到馬君正和鄭清然手上。鄭清然這位24歲的短髮陽光小子要如何承接師兄姐的偉績,想必是他渴望在首征奧運時尋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