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載榮譽歸家 — 謝家榮

    大埔寶湖足球場出現一個高大的身影,他的出現吸引場上超過五十名小球員和家長,雀躍地奔向他提出合照留念和簽名等請求,場面可謂水泄不通。這個當天如當紅藝人般受擁戴的人,其實已於大埔生活二十多年,只不過時至今年十月,才開始得到這種簇擁。無他,因為月前的杭州亞洲運動會,他代表香港足球隊代表隊把守最後一關,更勇闖四強寫下港足歷史性的一頁。將榮譽帶回家,他的名字叫謝家榮。
  • 土法煉鋼? 不了。 現代足球訓練的心﹑體﹑技

    「的波」一百次、兩個球員面對面互傳、馬騮搶波等等,都可能是大家印象中的足球訓練。但體育發展一日千里,現代的足球訓練模式已經與以往大為不同,更可能比大家想像中的複雜得多。今期便由港超球隊理文的三位教練—主教練陳曉明(陳Sir)、助教曾昭達(達sir)、體能教練李楗煒(Jeffrey),以及兩位球員李康廉和黃俊皓,分享他們實踐中的現代足球訓練。
  • 打不倒的拳手 - 朱敬聰

    朱敬聰自小便對武術感興趣,但在芸芸眾多的武術項目當中,他對泰拳情有獨鍾,縱使在訓練和比賽當中經歷種種困境,他卻沒有被現實打倒,甚至得到泰拳中最高榮譽 — 金腰帶後,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
  • 願原力與你同在

    「原力」是電影《星球大戰》虛構出來的、超自然而又無處不在的一種神秘力量,是所有生物創造的一個能量場,至於其分類、來歷我們不作探討,但其提倡了一個很大的信念——相信自己,相信我們的神奇力量,卻適用於運動世界。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更容易了解和發現自己,也許只要你願意行前一步,多作嘗試,便會發現自己也是Jedi(絕地)。
  • 源遠流長的偏門運動

    今期提及的幾個「偏門」運動文化,有關項目的運動員近年來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但礙於較主流運動發展受到更多限制,致令有青黃不接的現象。其實香港仍然有不少偏門運動員默默耕耘,為着運動發展及傳承拼搏,透過認識這三項運動在香港發展的歷程和限制,更可見幾位受訪者Kenneth、Thomas和Phyllis投身教練事業的難能可貴,任何助他們排除困難的資源和平台,都是很重要的支援,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的教練培訓學院網絡平台便是其一。
  • 冰舞「菁」傳 - 李芷菁(Phyllis)

    推廣軟式曲棍球、籐球等新興運動的同時,亦有人選擇守護已有的少數運動。

    溜冰運動對香港人而言並不陌生,市民或會在假日到溜冰場內消遣娛樂,但花樣滑冰及被稱作「冰上韻律泳」的隊列滑卻鮮有港人討論及關注。溜冰業從引入開始予人「貴族運動」之感,學費較高,裝備昂貴,發展至如今有成熟的配備、計劃及資金作普及化、精英化,實屬難得;溜冰教練看似較其他運動教練更多「路數」,但卻也有人認為其發展受限於各種刻板印象,難以更進一步。前港隊花樣滑冰運動員李芷菁(Phyllis)除了作為行業的一份子推廣、守護、傳承滑冰運動外,更因願意及熱愛與小朋友互動,而成為一名全職溜冰教練,仿如「守護天使」般守護著兒童,因此喜見凝動香港體育基金教練培訓學院的網上課程及資源均關注兒童權益,便完成了其中相關及感興趣的課程。她認為教練應該持續不斷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不能固步自封。
  • 「瑋」大航道 - 李峻瑋(Thomas)

    賽場上時候到了,便要交棒接力;縱使運動員退役了,卻仍是離不開運動的航道⋯⋯

    李峻瑋(Thomas) 是曲棍球運動員,即便自己是不為公眾熟悉的運動員,但他毫不在乎,只要能夠延續他的運動生涯,那怕推遲航空夢?偏門運動幾乎無人問津,新興運動更是讓人一頭霧水,惟Thomas 願意成為舵手,冒險去開闢這些航道,令新興運動在香港着地,雖然身份專項大轉移,但他決要達成一個理念:愈難做的事我就愈想去做,要成為第一個敢做敢衝的人!而他發現,擔任教練、推廣運動,才能延續運動生涯,凝動教練培訓學院的教練網絡則正好適合他推廣小眾的新興運動,而他亦善用其網上課程為自己增值,成為這個平台的忠實用家。
  • 有「淦」於此 - 趙嗣淦(Kenneth)

    「誰說運動員退役必定是悲慘的事?」

    年已30的棒球員趙嗣淦(Kenneth)計劃於亞運後結束港隊棒球員的生涯。回想起多年的浪職生涯,他自感圓滿,更與同伴於2020年開設室內棒壘訓練學校The Ballpark,延續香港的棒壘發展,傳承團隊合作的精神。投身棒球教練事業,只因他希望香港不只得一個趙嗣淦,而是有更多出色的棒壘職業球員或運動員;由於以往香港棒壘教練的發展空間狹窄,他選擇創業亦是為了「自救」,而得知凝動教練培訓學院的理念與他不謀而合後,令他感興趣去嘗試其提供的資源,希望有助他推動棒球及闖出延續教練事業的路。
  • 手球人生-造夢者謝永輝

    07/12/2022 - 13:31 by editor
    謝永輝Freddie,現役香港手球隊副隊長,曾多次代表香港隊出戰亞錦賽、亞運會及全國運動會等。
    除了作為運動員,Freddie近年多方面發展向公眾推廣手球,在網上平台撰寫網誌、開設Youtube頻道、在奧運期間為手球賽事旁述,近年開設綜合運動中心Dream Builder,延續他的「手球人生夢」。

    「作為一個運動員的生涯很短,或者打多一兩年都要考慮退役,但我希望在退役後能夠以另一個身份繼續推廣手球。」
  • 「智」在定向-定向運動員 林楚茹

    國際間形容定向是「智者」的運動,亦被稱為「狡猾的賽跑」。它既不是普通地憑閱讀地圖找出每個控制點,亦不是普通在平地山路比拼跑速,而是一個極為鬥智鬥力,講求利用速度以耗時最少完成所有控制點的智能運動。定向運動無分年齡界限,是老少咸宜的運動,曾是定向素人的林楚茹(Harmony),除了因為這個理由,她覺得定向是一場人生遊戲,藉着這個運動學習如何面對人生挑戰時處變不驚,「你每行一步都要好快又要好冷靜咁落判斷,就算去到比賽中段好順利,都唔可以掉以輕心,因為你未到最後一刻都唔知自己贏定輸⋯⋯」
  • 職業足球員的專業覺悟|Pro Special

    05/11/2022 - 11:54 by editor
    香港職業足球聯賽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未中斷,然而今年因為疫情嚴峻,香港政府決定無限期關閉體育場所,令依賴政府體育場地進行訓練及比賽的香港職業足球聯賽,歷史性地第一次腰斬。

    世界各地的足球賽事已重回正軌,唯獨香港的聯賽無法重啟,更予人「開倒車」之感,由上季因應疫情而以氣泡及閉門作賽的方式讓聯賽得以完成,到今季卻一刀切被迫腰斬,香港的職業足球員亦被逼有所覺悟,思考怎樣去應付種種不利因素。何思哲(Gabriel)和黃浩然(Andy)效力不同球會,Andy更為香港U23隊長,二人在港足打拼多年,在此對足球如此不利的大環境下,唯有發揮職業球員的「專業」精神——逆境波都要好好踢!
  • 冰上博弈-甄浩天冰壺運動員 運動達人

    隨着奧運及冬奧熱潮過後,新加入或冷門的運動突然被追捧。冰壺這個在香港相對冷門的運動,大家對它只有在冰上「起勢刷!刷!刷」的印象,又或者要懂溜冰才能玩冰壺。「呢個運動奇妙在係動靜皆宜嘅,好鬥智鬥力」,香港冰壺運動員甄浩天(Martin)說。也因此,若說溜冰是冰上舞蹈,冰球是冰上競技,冰壺便是「冰上博奕」。香港冰壺運動仍處於發展中狀態,作為舵手的Martin 在短短數年的「博弈」生涯中,發現其中的微妙之處,以致他埋首發展冰壺運動。
  • 生涯野望-運動員的人生規劃指南

    03/28/2022 - 04:35 by joylam
    提到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很多人都會立時彈出幾個思考方向:
    「做運動員係唔係幫到升大學?」
    「退役係唔係只可以做教練?」
    「個項目有冇體院資助?」
    「做唔做到全職運動員?」
    我們慶幸今天的運動員能有以上的煩惱,相比上一個世代,更多人開始關注運動員的發展,這個身份亦能帶動運動場以外的生活。這一期,我們嘗試微觀三位站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運動員對生涯規劃的看法,看看能帶來什麼啟示,另外亦宏觀不同機構為運動員提供的升學及就業計劃,齊來分析做運動員除了幫到升大學還有什麼。
  • 生涯導航員 - 陳家豪

    03/28/2022 - 04:28 by joylam
    如果說Eddie是活在當下,亞彤是審慎瞻前,那家豪可能就是被變化鍛煉,由中學開始,一直以跑步作為人生的主軸,及至現在成立跑會,仍然跑手教練雙線發展,20多年的長跑生涯,自身已成了後輩的參考對象。「我的學生有很多都好成熟,知道自己的方向,會計算放多少時間做運動員,可以做多久運動員,或者做什麼職業可令自己繼續跑,我們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讓他們思考。」由學生運動員,到半工讀跑,再到大學進修,到現在成為教練仍繼續比賽,每一個階段的選擇與結果,都為學生帶來啟發。
  • 三十非大限 - 杜詠彤

    03/28/2022 - 04:19 by joylam
    杜詠彤(亞彤)正正就是靠着運動成績入讀大學的例子。她自言讀書不夠好,因着排球的表現被大學校隊相中,畢業未幾,又申請到體院的個別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順遂如此,是否就不用規劃生涯?「在香港做一個長時間投資金錢去訓練與比賽的運動員,其實真的很難,香港是個好現實的地方,運動很容易成了一個嗜好,這更令人覺得要趁後生打多些波,當你差不多三十幾歲時,就要安安定定。」有沒有資助,運動員還是要面對年紀的問題,不過在亞彤眼中,30歲不是完結,計劃與變化,還是可以互相配合。
  • 不如擁抱當下 - 林堡熙

    03/28/2022 - 04:01 by joylam
    如果讀者去年有留意綜藝節目《阿囡又戀嚟》的話,應該會記得當中個性突出令人又愛又恨的林堡熙 (Eddie),現實中,他除了是位演員,亦是香港閃避球代表隊的一員。運動員與演員都沒有明確的事業路線或晉升階梯,偏偏Eddie卻一直走在這兩條路上,「我覺得這世上沒有事情是你想做而做不到,有的話只是你不夠想,因為你想的話一定會搵到方法。」大概就是這份倔強,讓他在迷矇的前路上繼續昂首挺胸。
  • 職業筋肉人 李栢賢|運動達人

    03/16/2022 - 11:53 by editor
    當李栢賢Ronald 向身邊人提起自己是職業摔角手時,曾聽過不少滑䅲問題—「是不是泥漿摔角?是不是要穿泳衣的?」。他亦曾一時氣忿,「明明The Rock(美國演員)都是摔角手,為何你們會不懂」,但隨著自己打出名堂,如今已不用再費唇舌解釋。
  • 合異為一 - 謝崇彬|運動達人

    團體運動向來是單性別一組進行,合球卻打破了性別界限,規定以男女一組來進行,比起主流團體運動帶來另一番風味和特別之處。香港合球代表隊成員謝崇彬(Ben)醉心於這個運動,認為它訓練了自己的處事態度,透過它消除了大眾的刻板印象:「合球可以助人學習解決男女嘅矛盾,向來大家只會留意到主流運動,我想大家認識吓呢個比較偏門,但有意義的球類運動。」
  • 飛輪承傳

    單線滾軸溜冰(Inline Skate)在香港可說是備受冷待的運動項目之一 —— 當它是休閒運動,卻不能在單車徑漫遊;若當它是競技運動,香港卻沒有符合世界賽標準的滾軸溜冰場地,大部份滾軸溜冰場僅適合練習藝術滾軸溜冰或簡單的平花技術。而速度滾軸溜冰(或稱速度直排輪滑)項目更缺乏面積夠大兼且安全的場地可作長距離或繞圈速度訓練,加上在香港的速度滾軸溜冰比賽甚少,令有志投入這項目的運動員深感技術難以再進一步。

    香港最早期接觸速度滾軸溜冰的運動員之一袁嘉曦(Doon),曾經代表香港及英國隊出賽,體驗過世界級賽事水平,更希望可以在香港推動速度滾軸溜冰的發展。「速度滾軸溜冰和很多其他運動項目的處境相似。青少年會因為學業壓力而不再玩,擁有高水平技術的成年運動員少之又少,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以速度滾軸溜冰為專項的教練更稀少,很多人最初接觸Inline Skate都是學一般休閒或踩街技術,較少選擇速度滾軸溜冰。」他指,香港速度滾軸溜冰公開賽曾試過連續幾年的15歲或以上女子組只有兩位參賽者。

    由場地配套以至競賽氣候都未如理想,可能是壞在制度,但Doon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如他偏好個人計時賽,勝敗全憑自己努力――香港少比賽,他便帶隊去外國比賽;香港少人教,他就自己開學校!

    假如你有信念想承傳下去,那就去堅持,待它發光發熱,便會有同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