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無限滾軸人生 袁嘉㬢向世一挑機|Pro Special

    滾軸的輪子終會耗損,比賽的賽道會有終點,但對袁嘉㬢(Doon)來說挑戰的旅途是無限:「本來只想帶學生去體驗世界巡迴賽,卻變成我想挑戰做世巡冠軍!」他直言由三十歲開始改變「玩法」,以往在速度滾軸項目獲獎無數的他,終要接受自己的年紀漸長,生活和工作也令他難以投放更多訓練時間,於是改為參與馬拉松賽事:「速度賽講求爆發力,馬拉松則更著重耐力,要練的東西不一樣。」而這次世巡賽更加強他的決心:「這次我仍然是用直徑較短、適合速度賽的細轆比賽,但之後想繼續挑戰攞世巡冠軍,便要轉用大轆,也要練多點耐力!」
  • 【Cover Story】追求聲級—Alicia Lam X Shokz

    Alicia開始只為健康、給予自己聆聽音樂的私人空間而跑步,因而只跑來回家中和雙子橋約4至6公里。其後與朋友作伴下參加名為Sunny Bay 10公里的賽事。當初她不明白為何要付錢兼一早赴大老遠的地方跑步,這是建立跑步習慣六年來的首個比賽。「當時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10公里,結果卻發現自己在實際比賽的表現比預期好,發現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因而在這個比賽後開始認真對待跑步。」得到踏上業餘跑手之路的契機後,Alicia曾步進未能突破45分的樽頸位,因而加入姚潔貞擔任教練的樂家跑會訓練,始接觸正式長跑訓練。
  • 【Cover Story】團練的意義—釗峰、天欣、Harmony、Hidy

    四人在越野跑的起步點都大相逕庭,Harmony是現役香港女子越野跑代表,Hidy參與過多次長途越野跑賽事,天欣則相對經驗較淺,但卻也以20多小時完走毅行者,以能力來看,四人要接力完成100公里路程,實在不成問題;Harmony是隊長,她認為團練重點在於找出四人如何配置才可發揮各人長處,從而達致最佳成績。「通過一起訓練,就可觀察到隊友的長處。我與釗峰曾一起參賽,他落山很快,尾段落山部分較多,而且路程相對較短,所以他較適合擔任最後一棒,但其他還未決定。」賽事連綿100公里,第二棒需要捱夜在深夜前進,這也是需要團練的主因,「在日光下行走與黑夜是兩回事,我想看看大家的表現,才知道誰最適合『通宵更』。而且隊友可能不熟悉路線,入夜後會容易走錯路,所以事前熟悉路線也很重要。」Harmony對團練目標的一席話,說明了她對隊伍表現有一定期望,而隊長的期望亦燃起了釗峰心中的一團火,「事先張揚了我做最後一棒,如果走慢了,在最後路段被人越過會好瘀!所以起碼要走5-6轉(最後9-10段),要走熟那段路,做好準備。」
  • 紀錄下成長—徐穎恩|Pro Special

    09/25/2024 - 15:36 by editor
    學界紀錄,青年紀錄,下一步,就是香港紀錄,以及再度衝擊自己創造的紀錄,不斷挑戰。徐穎恩(Jane Karlsson) 於2023年D1學界 B Grade 400米跑出56秒27,打破U18、U20以及塵封21年的學界紀錄,更於同年亞洲少年田徑錦標賽將成績推進至55秒68。
  • 打破紀錄框架—金智武、方賢明|Pro Special

    09/25/2024 - 15:07 by editor
    800米在田徑界被稱為「最難的距離」。100米、200米講求爆發力,1500米、3000米講求速耐力,在這兩個天秤之間的800米就是一個兩者兼備的距離。

    金智武(Khan Mohammad Kamran)和方賢明(Sean Fontaine)卻選擇這困難的項目,並且實現突破——他們在今年港運會800米決賽上共同突破自1999年創下的香港紀錄1分52秒17。
  • 刁轉跑道—刁俊稀

    今夏全球掀起奧運熱潮,不少寂寂無名的運動員因各種意想不到的原因,憑藉這四年一度的體育界盛典一夜成為焦點,有「土耳其大叔」之稱的射擊運動員Yusuf Dikeç就是最佳例子。本港時間8月3日近傍晚時份,一百米跑香港代表刁俊稀(Felix)開賽前指向胸前印有其姓氏Diu的號碼布的畫面,當天搶佔了大部份港人的眼球,刁俊稀的名字旋即於香港網絡界瘋傳,也亮相於不止體育傳媒以外的各大媒體。
  • 足球版《捍衛主場》的奇想

    無獨有偶,筆者對《捍衛主場》所採用的「街場主客制」賽事,也曾想像過足球的版本,但只流於空想階段。香港足球街場因規劃不完善而致面積不一,大如荔枝角公園可進行九對九的賽事,小如大圍冼次雲球場則進行七對七也覺擠迫。街場地面用料不一,雨戰時不同球場的濕滑程度有明顯分野。劃線的不同而令禁區大小不一,也直接影響參與者採取的戰術。上述源自規劃不完善的分野,反而為每個街場提供特色,內文所提及《捍衛主場》中的「主場優勢」,如舉行足球版的話可能更加明顯,令賽事更彰顯街場風味。
  • 八十後籃球人看今昔香港街籃文化

    影響街場水平和風格的因素
    1 . 二千年代的街場鄰近學校的籃球水平是一大因素,如沙田源禾路水平高,因為沙田學院和體藝,甚至林大輝的球員都會來打街場;九龍塘牛津道則與喇沙及拔萃位置接近。
    2 . 以往甲一賽事仍在麥花臣場館舉行時,旁邊的麥花臣街場因而聚集不少籃球高手,是當時香港街場的「聖殿」,二千年代能在此遇到不少甲一球員如方誠義。當甲一賽事移師到修頓場館進行後,街場「聖殿」的地位也轉移到場外的修頓街場。
    3 . 二千年代的九龍區高水平的街場,相比港島的較「矛」、較多hard foul,如尖東康達徑有不少南亞人士,他們普遍較多小動作侵犯對手。
  • Jason Yip—香港街籃故事

    與很多香港八十後的「屋邨仔」一樣,於馬鞍山耀安邨長大的葉嘉華(下稱:Jason),由於家庭不能應付遊戲機等奢侈的娛樂,兒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簡單直接、不耗成本的落樓下街場打波,並從此走向痴愛籃球的「不歸路」。Jason從街籃始接觸籃球,街場成為其青年時期的一部份;直至後來與友人展開名為SLAB的專案,於網站紀錄及介紹香港不同區域,以至海外街場;更主辦了宣揚街籃文化的《捍衛主場》賽事,以至獲邀主理啟業運動場翻新工程而為香港街場風貌帶來改變。一生與街籃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認識Jason的街籃故事,定能更全面認識香港街籃文化。
  • 【Cover Story】【花式講籃】如何定義街頭籃球文化?

    籃球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絕對是一項由細打到大的運動,由公園街場到室內運動場,總能聽到籃球拍打在地上的聲音;就算沒有試過親身上陣,人生中總有看過NBA比賽。但若然你在街場打波時,有人告訴你:「波,並唔係咁打」的話,你又會有甚麼想法?這次我們找來了不同的朋友,跟我們聊了一些他們對街頭籃球的看法。
  • 【Salut Olympique】默默地砥礪前行 — 趙顯臻

    香港地理環境四面環海,因此不論是長洲海域、赤柱海傍、抑或沙田城門河上,均能發現到各類型的水上運動,但若果要將賽艇與從其他船隻類運動區分,想必是賽艇運動員背對終點而划的特點。由城門河划至法國馬恩河畔,趙顯臻繼2016年里約奧運後再次重返奧運。阿臻在這八年間經歷的高低起跌,就包括了勇奪世界盃金牌的興奮,亦有無緣東京奧運的失落感。但只有阿臻知曉自己如何在榮譽與挫敗中,蛻變成更成熟的「趙顯臻」。
  • 【Salut Olympique】毋懼強風吹拂的「風之子」— 鄭清然

    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李麗珊於滑浪風帆項目當中奪金,令「香港」這地名首次被刻於奧運史冊當中。奪金事蹟家傳戶曉下,李麗珊「風之后」的美譽亦連帶滑浪風帆映入大眾眼簾中;二十八年過去,幾乎每屆都有滑浪風帆港隊征戰奧運,包括蔡利強、何智豪、陳晞文、鄭俊樑、盧善琳、梁灝雋等經驗戰將,而今屆巴黎奧運滑浪風帆港隊代表的傳承之棒則交到馬君正和鄭清然手上。鄭清然這位24歲的短髮陽光小子要如何承接師兄姐的偉績,想必是他渴望在首征奧運時尋找的答案。
  • 【Salut Olympique】陳一樂與奧運的距離

    對於香港田徑青年代表陳一樂(下稱:一樂)來說,今年杜拜舉行的亞洲青年田徑錦標賽,不單是代表佳績,而是「救贖」:「上一屆亞青賽,一百米闖進決賽表現卻未如理想,接力賽則在接棒失手,失落獎牌。」經過去年的失敗,一樂知恥近乎勇,今年亞青賽捲土重來,勇奪4x100米接力金牌兼破香港青年紀錄,個人方面於100米勇奪銀牌,更於準決賽刷新PB,跑出10.38平香港U20紀錄的成績:「可惜決賽時間相差只有一個半小時,原本有信心跑出比10.38更快的時間。」年僅十七歲的一樂,似乎是香港紀錄(10.28)的有力突破者。
  • 【Cover Story】奧運女力 - 盧善恩 (羽毛球)

    香港羽毛球新星盧善恩(下稱:Happy),今年二月於世界羽聯國際挑戰賽級別的伊朗羽毛球國際挑戰賽中,首奪國際挑戰賽單打冠軍。更於四月的亞錦賽中,力戰世界排名第三位的中華台北名將戴資穎後,於世界羽聯的奧運排名攀升至第四十六位。撇除重複獲資格的國家或地區後,以第二十四位的名次得到三十五個奧運席位中其中一席,年紀輕輕已「意外」地實現奧運夢。
  • 【Cover Story】奧運女力 - 陳諾思 (花劍)

    香港女子花劍新星陳諾思(下稱:Daphne),前年年尾才首登成人賽季,不足一年已曾在上海大獎賽爆冷擊敗當時世界排名第四的意大利名將Alice Volpi而聲名大噪,其後再在杭州亞運勇奪兩面銅牌而回。在今年三月美國華盛頓的花劍大獎賽,她首度晉身國際賽十六強階段,賽後篤定以亞太區第二名的身份取得巴黎奧運資格,年紀輕輕已成為港隊史上第三位闖進奧運的女花劍手。
  • 【Cover Story】奧運女力 - 馬君正 (滑浪風帆)

    2012年起成為滑浪風帆港隊成員的馬君正(下稱:大頭妹),於國際分齡賽事屢獲殊榮,也令她連續2013至2015連續三年當選香港傑出青少年運動員獎項。2018年夥拍「青梅竹馬」的隊友何允輝,出戰雅加達亞運RS:One混合隊際賽,即勇奪銀牌而回;去年九月的杭州亞運,大頭妹順利過渡朝代更替,適應新板種,於水翼帆板iQFoil項目奪銀,更同時鎖定巴黎奧運資格,成為香港歷來第五位奧運女風帆手。
  • 【Salut Olympique】奧運五朝元老——歐鎧淳

    繼2008北京、2012倫敦、2016里約熱內盧、以及2020東京奧運後,香港游泳代表歐鎧淳(Stephanie)入選2024巴黎奧運自由泳及混合泳接力項目,再次征戰這項世界運動盛事。自2008年於奧運亮相後,Stephanie今年成為了「五朝元老」,究竟是怎樣的推動力,令她繼續於奧運舞台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