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載榮譽歸家 — 謝家榮

    大埔寶湖足球場出現一個高大的身影,他的出現吸引場上超過五十名小球員和家長,雀躍地奔向他提出合照留念和簽名等請求,場面可謂水泄不通。這個當天如當紅藝人般受擁戴的人,其實已於大埔生活二十多年,只不過時至今年十月,才開始得到這種簇擁。無他,因為月前的杭州亞洲運動會,他代表香港足球隊代表隊把守最後一關,更勇闖四強寫下港足歷史性的一頁。將榮譽帶回家,他的名字叫謝家榮。
  • 運動KOL 朱嘉望

    12/28/2020 - 12:30 by editor
    Moonie將劍擊由興趣轉為職業,面對倍增的訓練,身體和心理在剛開始時消化不來,但隨著慢慢學習、調整,信心才慢慢建立起來,更讓她發掘自己不少興趣,例如成為一名Influencer(網絡紅人)。「重劍是我身體的一部分,自我有記憶以來,它便覆蓋了我的時間,我沒有想過劍擊有天會離開我的生命。人大了,思想成熟了,可能會考慮除了重劍,都試下由其他各方面增值自己,但我仍視重劍為自己生命。」
  • 運動與運動 - 陳裕匡

    陳裕匡,大家較為熟悉的稱呼或為「匡哥」,他自上年社會運動以立場新聞記者身份到街頭實地直播,知名度因而大增。縱然比起「匡哥」,他更喜歡被稱為「阿匡」,但不論初接觸時讓人感覺內斂文靜的「阿匡」、或開始訪問後暢所欲言的「匡哥」,不變的是陳裕匡予人那種貼地、真誠、正面的態度,而這和他一直相信及欲宣揚的價值權同出一轍,「真誠、要豐富及有耐性。真誠包括真實及客觀,真實面對世界及自己的感受。」運動成就阿匡信奉的價值觀,亦為他帶來力量,助自己及他人承受另一種形式的運動。
  • 一生與延續 - 張玲

    張玲在網壇奮鬥了16年,一直穩居香港首席女子網球手寶座,今年疫情下卻宣佈退役消息,令球迷大感可惜。學海無涯,張玲拾回讀書的鬥志,希望將來可用學識及經驗繼續灌溉養育自己的土地。張玲在球場經歷許多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塑造了今次的她。
  • 風起了-梁嘉儒

    08/27/2020 - 15:18 by editor
    說起單車,大家會想起「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亞洲車神」黃金寶。其實本港單車成績一直保持良好水平,獎牌不斷。很多新血正為香港拼搏,欲在獎牌榜添上自己的一分力,為港爭光。「對比其他選手,我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未到期限前,我要不斷踩,可以踩多久便多久,不讓自己有後悔的一刻。」
  • 狂迷 - Minotti 球衣收藏家

    足球,是古今中外不少男人(孩)的終生興趣,更有外國網民戲稱難以想象不愛足球的男生如何度過週末。確實一旦迷上足球、找到自己愛隊,不少男生都會變得瘋狂,極度喜歡踢波,一星期最少踢一場;或迷上購買球衣,甚至如Minotti一樣,收藏超過1000件球衣,而且極鍾情單一球員,更擁有百多種其穿著落場的球衣、波鞋及訓練服等產品,更能稱為球衣收藏家。
  • 原點 - 伍家朗

    相信不少人的小學生活同樣無憂無慮,沒有壓力,伍家朗當然亦如是;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早於小學階段已定下未來目標,「我小學就決定之後要打羽毛球,好似這階段已經改變了我之後行的路,而且之後中學已經打到一定水平,要接受專業訓練,不再如小學般無壓力。」
  • 選拔體材 - 梁玉麟

    07/27/2020 - 13:49 by editor
    「香港先生」有外貌有身型,代表香港形象,或許是不少男士想達至目標。近來牽起一股健身熱潮,為自己也好,為別人也好,男士紛紛「操Fit身型」。梁玉麟(Carson)機緣巧合下代表香港參加上年「Man of the world」選美比賽,從中獲得不少經驗和獎項,他有著自己一套的價值及訓練,追逐自己想追尋的事,從兩個不同性質的選拔,再逐步尋找自己的世界。
  • 麥梓淳 - 復操前後的準備(下)

    07/27/2020 - 13:40 by editor
    疫情緣故令香港球壇經歷了可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停操,令人不感慨嘆人生的無常。曾經我們都以為訓練和比賽是每年每月每日都有的事,原來可以一下子停擺。經歷此難關,每人的心態可能會有所不同,有人會變得更珍惜可以練習、比賽和與隊友相處的時光,從此不再蹉跎歲月。
  • 從當天 到今天

    屈旨盈、陳楚琪及趙顯臻的故事各有不同,有人完滿結束一項運動,於緣份推使下轉投另一項;有人被迫轉項;亦有人想尋求新挑戰而主動轉項。雖然動機不同,但當中他們的運動員心態亦相當純粹而雷同。三人都心無旁騖,仍然不屈地抬起頭向前衝,演奏出只屬他們,關於倔強、勇敢和頑固的美麗樂曲。
  • 心態決定一切 符歡

    06/22/2020 - 17:41 by editor
    「爸爸是一位桌球愛好者,更會經常在家收看有關桌球的影片,因此在耳濡目染下我就對桌球產生興趣。直到我8歲時,爸爸第一次帶我去打桌球,自此就產生濃烈興趣。」
  • 運動前應否伸展?

    眾人都認為運動前靜態伸展能預防受傷、提升運動表現及減輕運動後肌肉疼痛,誰人運動前沒有伸展便大逆不道,受千夫所指。可是,和受傷後一定要敷冰一樣,一向習以為常的做法真的有效嗎?伸展能否預防受傷容後討論,但本來好端端的運動員,因瘋狂伸展而拉傷肌腱及附著點的例子卻屢見不鮮。
  • 「廣運動」

    疫情期間相信不少人都會於YouTube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頻道,然後安於家中跟隨網上教練做運動,但這班「教練」多半是外籍人士,說的當然是英語。廣東話頻道天生死症是受眾較英語、甚至國語少,市場有限,而廣東話的運動頻道,受眾更是少之有少。偏偏仍有人願意繼續以廣東話經營其頻道,《理性足球分析》的阿邦及《VK Tennis》的Venus及Kiki同樣對廣東話抱有相同心態,這種語言不單是他們的母語、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存在意義。
  • 球評家 - 陳祉俊

    繼「阿叔」林尚義後,要數到香港著名足球評述員,可能是入屋的Keyman馬啓仁、兩棲拍劇的鍾仔鍾志光或間中客串的陳恩能,但他們始終地位亦難及阿叔。足球評述員陳祉俊認為原因在阿叔地位超然,「阿叔以前踢波是代表中華民國衛冕足球金牌,曾經參加過奧運,那有可能跟他有同樣地位?」
  • 運動眾籌起革命

    現時互聯網發展迅速,不少人選擇在社交平台向大眾展示計畫內容進行集資,用作研發新產品的資金,這是自2006年的新型集資方式-「眾籌」。你以為眾籌就只適用於初創公司或中小企業募資?其實不然,體育界也有不少專門為運動員而設的眾籌平台如RallyMe、DreamFuel,曾幫助不少選手減輕負擔,獲取到比賽場地的差旅費用,當中亦不乏奧運選手,讓他們從而能專注爭取好成績。
  • 何是香港人 — 何詩蓓

    不少記者訪問何詩蓓(Siobhan Bernadette Haughey)前,都會因其混血外貌而有「她真的會說廣東話?」的疑慮;訪問結束後,自然又產生「Siobhan雖然有愛爾蘭外表,內在卻是地道香港人!」的想法。
  • 攝・羽.紀 - 梁家樂

    訪問資深羽毛球攝影師,本來預期將看到震撼視覺的運動相片,Edwin卻拿出很多極富歷史、看上去姿勢普通、不太富動感的人物相片及雜誌,當中有些甚至是一班人的合照。
  • 愛馬仕的準備

    香港馬術總會秘書長江嘉鳯Angela,對馬術的愛令她毅然踏入未知領域,加入馬術總會推廣馬術運動,終於迎來今屆奧運馬術項目,香港代表鄭文傑入圍場地障礙賽、何誕華入圍三項賽,是繼2008年奧運後,十二年來香港再次有代表出戰。由出書到奧運入圍,令Angela更堅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因此,她從不吝嗇分享馬術知識,因為她認為除了香港運動員準備好踏上奧運,香港觀眾也要作出「準備」,是時候學識觀賞馬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