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Culture

  • 【Cover Story】將身體融入節奏 淺談音樂提升運動表現

    04/22/2023 - 03:10 by joylam
    做運動要配上音樂好像是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即使不自帶BGM,很多運動場所也會選擇強勁的音樂陪你做運動,坊間一向認為聽音樂做運動能提升運動的表現,或可延長運動時間,但音樂不是能量飲品或能量條,不會直接為身體提供運動所需的養份,那為何聽音樂又可以有如此功效?又有沒有特定的音樂可以顯著提升表現?
  • JYD - 運動與生活注入了Hip Hop

    Hip Hop是Fashion和音樂潮流文化,與運動搭不上邊?玩Hip Hop好低俗?要專注訓練才是愛運動?運動員不應該做生意或拍廣告?這些常見的刻板印象或偏見,正正令到JYD想透過音樂和生活態度提出質疑:為何我們要被定義該是什麼模樣?「我覺得Hip Hop係一種堅持忠於自己嘅精神,貫徹喺我嘅生活同埋對運動嘅態度上。」
  • 黃浩聰 - 法國GR5窮遊圓夢

    我參加了八月底舉行的UTMB超長越野賽,所以提前於六月往歐洲適應訓練,亦終於有機會一圓「浪遊」夢想—一直想試下流浪的旅行方式,去到哪就在哪睡覺休息,感覺自由自在!趁這次歐遊機會,我便計劃了以法國著名行山路徑GR5作為我的「歷險」體驗路線——說歷險是因為過程都幾多困難,除了我揹住6kg背囊,盡量輕便,亦因為要減省行裝而全程自我補給。期間我嘗試walk in入山村小屋過夜、即日入住民宿,亦有機會郊外露宿,最後以大約兩星期完成。過程中我拍低了所見所聞,除了每日在IG Stories更新,亦希望在這篇稿同大家分享。
  • 作_樂_(ngaau6)

    專注其中,便能享受其中。

    無論是音樂或運動,RB一直專注在初衷上:運動的本質是追求快樂;音樂則是時代的見證。他們成軍時就訂下了目標,從首張專輯《Apollo 18》起,以英文字母「A至Z」開頭的詞彙順序命名專輯,紀錄樂隊的成長變化,亦與城市一同見證時代轉變。去年RB 推出了一首關於去留的歌—《Ciao》,歌詞膾灸人口,一句「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賺人熱淚,道出這兩年來城裏所失去的;轉眼就到了字母「J」的唱片專輯,6號說:「其實未有大綱呀,但嚟緊都係會想表達啲去留嘅嘢,試吓轉第二啲concept去講!」

    「紀錄」可能是很微小的事,但就如運動也是由觀察動作和比賽開始學習,每人都專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多微小也能聚沙成塔。
  • 作樂(lok6)

    發現運動可以令人快樂。
    在香港生活,面對無盡的壓力是家常便飯,從學業、工作、日常生活到對未來的憂慮,如同一塊大石壓住人們無法喘息,使香港人彷如走進一條漫長而黑暗的隧道,一直前行,卻找不到光明的出口。對於這情況,6號和泥鯭認為運動是其中一個暫時解脫的出口,「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嘗試做吓運動,俾自己暫時放下目前面對嘅苦惱,令自己快樂啲,當係一種解脫。」
  • 作樂(ngok6)

    很多音樂人創作音樂的原意是想將自己喜愛的、鍾情的音樂旋律、歌詞分享給大眾。開始時或許能「一鼓作氣」創造一張專輯,但能繼續堅持下去,避免「再而衰,三而竭」便是靠著聽眾帶給創作者的滿足感、成就感,而RB的故事正因此開始。
  • 運動作樂

    RubberBand 同做運動都唔啦更?非也!若有留意樂隊成員動向,就會發現他們都是運動愛好者:6號一直有玩拳擊、近年更接觸瑜伽;結他手馮庭正(阿正)熱愛網球、滑雪;低音結他手李兆偉(阿偉)是足球狂粉;鼓手黎萬宏(泥鯭)是帆船和潛水愛好者!
    他們不是運動高手,惟透過運動,令他們尋找出音樂創作的力量;箇中助他們發現自身或對人生的領悟。正如泥鯭所講:「玩運動而大膽咗,會多咗唔同嘅想法,無論喺音樂抑或運動,你都自自然想試吓挑戰,去搏一吓⋯⋯」
  • 在籃球王國「打機」吧! 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 |Junior 道場

    08/16/2022 - 04:06 by editor
    籃球機作為街機文化的一份子,往往令人聯想到終日廢寢忘餐、流連街頭而荒廢學業的學生,但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卻毫不介意它所收穫的 「負評」,更引入三台籃球機予全體師生一同「打機」——投入一枚硬幣,欄網一開,籃球 一湧而出,無數的歡呼聲、計分聲此起彼落,迴盪在走廊之中。
  • Angel Liu x Camp Four Bouldering Gym 由戶外攀回室內|Sportsoho 攀岩別冊

    「多得這疫情!我留在香港的時間多了,而且我真的很喜歡攀石,便決定開這間Gym,同時又可以和攀石朋友多點聚會交流!」香港人對攀石的認識,大多由「搶包山」這個活動開始,因為不少參加者都是攀石運動員,而Angel Liu亦曾對攀石一無所知:「我剛開始接觸呢項運動時,係透過一個青少年服務組織嘅戶外歷奇活動認識,否則真係唔知咩叫攀石, 抱石當時更加未出現!」她亦因此一直都較喜歡戶外攀石,就這樣踏入攀石運動員的世界直至退役。近幾年明顯地室內抱石的人口不斷上升,她亦觀察到抱石的影響力而尋求轉變。
  • Mike X Kizuna Climbing 連結人與自然的絆|Sportsoho 攀岩別冊

    Mike導劉諾衡熱愛戶外運動,因此一身肌肉加上皮膚曬到古銅色的形象深入民心,無論樣貌有無打上格仔都好易認,相信亦令不少人因他而對戶外運動感興趣!透過他和團隊所製作的電視節目更將他對大自然的愛表露無遺,由外到內他都彷彿是戶外運動代言人。他和喜歡攀石的朋友合資開設室內攀石場Kizuna Climbing,名字取自日文漢字「絆」,意指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連結。這亦是他和自然的一個連結點——因為拍攝郊遊節目認識了戶外抱石這項活動,他由室內攀石場玩到戶外,結識了很多攀石朋友,亦促成了開設攀石場的緣份。
  • 歐智鋒 X Crux Boulder Gym 運動攀登催生的養份|Sportsoho 攀岩別冊

    歐智鋒已成為全職運動員八年多,回想近年運動攀登港隊的表現進步很多,卻一直有青黃不接的問題:「我和腸仔(陳翔志)、游嘉俊幾年前一同代表香港出外比賽,至今依然是我們出去比賽,但日本隊這些強隊,他們的青少年水平已超過我們。」過去兩年疫情令港隊無出外比賽,靜極思動,令他萌生了開設攀石場的念頭,與同樣喜愛攀石的友人Simon和前港隊鄧少熙一拍即合,成為合伙人,藉此,他亦希望能推動攀石風氣,令攀石變成像「落街打籃球」般普遍,才有望培養更多青少年運動員。
  • 騎師之運動科學 - 見習騎師

    07/05/2022 - 00:00 by editor
    因著容教授的科學研究,一班在見習騎師學校受訓的學員成了開拓科研的先驅,盡全力去完成各項測試,測試完畢,又變回一群帶著憧憬的男孩。正如Felix所說,熱情成了騎師迎接挑戰的動力,學員面對訓練,也把他們對賽馬的夢想煉淨。

    面對各種測試,學員對隨之而來的一連串數據也有期待,相較日常的工作與訓練,量化的體能測試,為他們的訓練帶來新的契機。
  • 騎師之運動科學 - 容樹恒

    06/27/2022 - 11:50 by editor
    要令大眾明白騎師在賽馬中的價值,除了提高騎師的曝光率,更重要是建立健全的培訓架構與科研支援。今年香港見習騎師學校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下稱「合作備忘錄」),學會會針對騎師進行研究並收集數據,從而了解騎師在運動時的基本元素,讓科學研究成為騎師訓練內容的參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容樹恒教授表示,馬匹固然是賽馬中的要素,然而騎師的功架與技術同樣重要,「這正是科學裡面的信念,如果我們每一個齒輪都可以進步的時候,加起來就不是只有一個齒輪決定一切。」
  • 騎師之運動科學 - 高雅志

    06/27/2022 - 10:45 by editor
    賽馬可能是在香港最為人熟悉的運動,不過騎師的運動能力卻容易被人忽略-他們作為運動員,從小受訓,四出比賽,馬背上的溜放與衝刺,全是力量與經驗的表現,絕非單純只為馬匹導航。

    而作為運動,賽馬包含的,除了是運動員的體能付出,還有運動背後的一連串科學與醫學原理,才可在訓練上令運動員進步,由看得見的訓練與比賽,延伸到背後的專業支援,方能支持這項運動得到普羅大眾的肯定和理解。

    這一期,不如由騎師與教授,細說一下整全的體育框架應如何構築。
  • 齋做運動?|Life Special

    或許,我們心中所信奉的信仰,會成為我們最強的後盾⋯⋯

    四月的NBA季後賽附加賽,布魯克林籃網控衛艾榮需守齋戒月,惟表現並未受影響,上陣不久交出卻全場最高的34分,並交出12次助攻,最後成功帶領團隊晉級季後賽,就連隊友杜蘭特亦不禁訝異:「這很難做到,我整天都在吃東西,尤其是他要打這麼激烈的球賽。」
  • 城下「鷹」雄-陳佳瑋|Hello山

    06/06/2022 - 13:25 by editor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卻隱藏不少高手,
    身懷絕技專通各個範疇,
    其中專攻生態攝影,而且獨鍾攝鷹的人可能為數不多,
    陳佳瑋Peter便是這城內專業級的「鷹」雄,
    除了經常到樹林、海岸觀察,
    甚至不惜上山尋鷹。
  • 山上見|Cover Story

    喜愛山野的人無時無刻都想走上山,但更希望大眾同樣愛上山野、一起守護他們愛的土地——然而,對行山不感興趣,甚至很少行山的人,又怎會明白這份愛?今次幾位受訪者們更不約而同認為,香港很多行山人士、進入郊野的人,並非真正「享受」大自然,遑論會有愛護郊野的意識了。

    香港這片彈丸之地,可以容納到最大比例的郊野面積,也容得下為數不少熱心推廣自然保育的人。在多媒體當道的時代,他們各自又用什麼方法讓大家關注環境保育,甚至踏出家門,山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