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Dear Jane《脫骹的華爾茲》 別為舊患而不敢跳|動聽皆宜 雖然遵從醫生建議好好養傷,對整個運動員生涯才是最好,但對要爭奪一些一生人難得的獎項,甚至只求踏上夢寐以求的舞台,但一日未斷定不能下場,相信堅持的人都會選擇親身上陣,或許這就是青春吧。
Column 二十九|精英心簡 回想起訓練時的頑固,我也有那一股勁兒要一氣呵成把動作練成的執着,生怕停下來便會失 去動力。但是,教練會說:「人的集中力大概能維持45分鐘,所以再練下去便是磨煉意志和 體能,而不能有效去改善技術。」我沒有去驗證45分鐘的理論,但的確體會到訓練效率的重 要性。
Column 鏡|精英心簡 他看著鏡中的那個人, 那個西裝筆挺,風華正茂的少年把領帶拉好, 在結節小心的留下皺摺。 他,不徐不疾的把袖口鈕輕輕穿上, 鎖緊,然後披上西裝外套。他輕輕穿上閃亮得能照出牙縫的黑皮鞋。 在鏡中再檢查一次自己的裝束,不, 是裝甲。 然後徐然離開住所。
Column 氣球競技新興運動|體育育人 相信大家童年時都有玩過拍氣球,無論在屋企,或街上,你拍下我拍下,盡量不讓氣球跌在地上。今天這個兒時小玩意,轉變成新興運動,作為其中一項競技運動,甚至可以打入世界盃比賽。 今期介紹的氣球競技,參考了最近在西班牙舉行的第一屆「Balloon World Cup」,運用日常生活的場景,在有限的空間設置場地,規矩簡單,易學易明,亦能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讓一眾年輕人有機會互相比試,跟其他校生交流。
Column 100天,59.99|精英心簡 如果說到卻不能做到,不必觀眾的指責,我也會首先瞧不起自己。「做到與否」所指的並只是時間上的目標,更重要是我有否在做到前,做對了每一個決定。最大的問題在於,我還是傻傻的深信自己能夠繼續進步,打破一些既定印象
Column 為何聖誕總是波?|白界線外 聖誕佳節期間歐洲大陸各國都於假期歇冬,唯獨英格蘭聯賽卻鬥得如火如荼。雖然無論英國當地或海外球迷,均可在假期間欣賞多場賽事而大呼過癮,但在職業足球對體能要求日趨激烈的今天,這項傳統帶來的問題亦漸見嚴重,許多職業球隊教練均提出,要球員於 12 月中至新年期間每周雙賽,對他們帶來極沉重的心理及生理負荷,但為何英格蘭球壇總要守住這個傳統不放?
Column 運動與小腸氣|醫言運動 有很多運動員或高運動量的朋友,都可能會遇到髖部或腹股溝疼痛的問題。很多時這類痛楚的源頭可能是關節或筋腱問題引致,那當然要找骨科醫生。但這類痛楚亦可能來自「小腸氣」,便需要由外科醫生處理:原來做健身、「運氣」都有可能引致小腸氣!
Column 倫敦馬拉松 2021 重返格林威治起步|RunUK|Sportsoho 2021年10月3日,精英與市民跑手齊齊重現於格林威治公園外,現場起跑大約4萬人,全球亦有4萬人同日作異地跑。反正就要腳踏實地去跑,既不 virtual 也不虛,亦借取「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韻味。
Column 報告|精英心簡 要寫出一份報告,把自己的目標寫得極其宏大便可。那些說自己要在下年的全球排名中進頭一百的報告,不花數秒就被高層通過了。事實上,高層根本不管那目標有多實際,目標,當然愈高愈好。
Column 半身不遂、英年早逝的奧運馬拉松冠軍 |巴克利一頁 在幾個月前的奧運,肯亞跑手基普祖治(Eliud Kipchoge)談笑用兵,在毫無懸念的情況下成功衛冕男子馬拉松金牌,進一步奠定了當代「跑神」的地位。早前,2021 年國家奧會聯合會(ANOC)亦因此授予最佳男子運動員獎項。 不過說到連奪兩屆奧運男子馬拉松金牌,基普祖治卻非第一人,甚至不是第一位非洲選手。在1964年,恰巧也是東京奧運,當屆男子馬拉松金牌由埃塞俄比亞名將比基拉(Abebe Bikila)奪得,他由此成為奧運首位男子馬拉松金牌成功衛冕者之餘,更是首位在奧運奪金的非洲選手。這在現今非洲選手壟斷中長跑界的情況來看,真可謂此一時彼一時。
Column 二十⼋|精英心簡 計劃退役的路途,少不免幻想種種的可能性。將來不再是運動員的我,會是什麼?⼀直以來很多想做的事情,除了是訓練和比賽的⽬標,其餘都圍繞運動員的⽣活。⼀想到要實現也許不再以運動為⼯作和⽣命的將來,我還是變得不知所措,還有許多的不捨。做運動員常要提醒⾃⼰的初⼼,想不到此刻最⽤得著的依然是那顆反省的⼼。
Column 有故事的細路 - 無聲的卓卓|精英心簡 卓卓,讀中四,現年15歲,由中一開始加入學校越野跑班,我們因而認識。在他1歲時父母離異,父母都建立了新家庭,開始新生活,兩邊家庭都容納不到他,他自小跟著公公婆婆長大。但1年前,公公都離世了,剩下婆婆和他雙依為命。對於這種人生,他從沒有半句怨言,因為自小就知道抱怨一點作用也沒有,唯有默默承受。 體育老師亦拜托我「呢個細路需要幫佢多啲,如果你幫到,就幫啦」。
Column 就認了吧|精英心簡 思前想後,記起自己一直堅持寫專欄的原因。不是那種籠統口號式的初心,而是為何每次交稿前都掙扎,卻不要臉地希望編輯讓我繼續寫下去的原因:純粹是寫作與文字,能讓我從忙碌喘不過氣來的生活節奏中靜下來,誠實面對自己。別讓不愉快的事、煩躁的心情,都以工作和游泳暫時逃離,擺脫每一個不論好壞也值得珍重的情感。
Column 相約屯門的狗友|天天爬坡 砵甸乍山、歌連臣山和石碑山分別高312米、348米和164米,地理上位於港島東的山脈,南面有大浪灣和龍脊,天氣佳時,可以在山頂享受廣闊的景觀,大浪灣和龍脊都可以清楚看到。
Column When I Sixty Four|跑步園地 《When I Sixty Four》 是 Beatles 樂隊的作品,是他們年青時,想像將來與愛人白頭到老時的描述。 今年大叔已是六十二歲了,其實過了六十歲之後,我已經覺得跟我年青時,對年老的看法有很大出入。
Column 香港室內泥地網球體驗館 One Affinity Tennis|網球全攻略 為何香港大部分的球場都主要是硬地或人造草地球場,泥地球場則只有少數私人會所及體院設有? 在香港這樣潮濕多雨的氣候,要保養泥地球場成本很高,因此香港大部分球場採用較易保養的硬地球場。 但其實在泥地球場上訓練好處多多,泥地球場地面鬆軟,不單令每次擊球時可以卸去部分受力及速度,更可以保護球手的腿部關節,令整體技術及動作更扎實,減低受傷機會。 這次筆者率先前往全港首個室內泥地網球體驗館One Affinity Tennis Experience Centre,為大家介紹這個全天候的泥地網球訓練館。
Column 香港四徑紀錄保持者梁俊強 轉戰蘇格蘭跑山|Run UK 香港越野跑手梁俊強 Jacky 5個月前移居蘇格蘭,生活安頓好後漸漸重投跑山的懷抱,通常都會在距離住處1小時車程的Loch Lomond & the Trossachs National Park一帶行山或訓練。
Column 一位「好跑得」的日本作家 |巴克利一頁 今次要談的,是另一位使我有類似感受的日籍年輕學者:加藤嘉一。 這個名字,在香港也許稍稍冷門,但他曾在大陸是個在微博擁過百萬粉絲的KOL。簡單介紹一下:加藤生於1984年日本,在不到廿歲時去了北京大學留學。幾年之間,他由完全不懂中文,變成可以用普通話流利演講,並以中文發表了不少中日政治、文化評論文章。
Column 克服竊盜症的前馬拉松選手|跑玩日本 這次恐怕真的要坐牢了吧?同為跑者的法官宣佈判決時說:「妳說妳希望以自身的改變為同樣苦於飲食失調的人們帶來勇氣。我也是個跑者,妳在馬拉松這方面有超越常人的努力及才能,未來希望妳能將努力的才能發揮在這類疾病的領域中」。判決是緩刑4年的1年刑期,法官再次給了她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