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懷恩在意大利比賽的一次靈異經歷|Road To Mars 2019年2月12日,旁晚9時,懷恩隨隊友抵達意大利的比賽酒店。小龍:「414號房,死死聲唔老黎喎」小龍是懷恩劍擊隊隊友。牛高馬大,不怕蛇蟲鼠蟻,只怕妖魔鬼怪,堪稱劍擊隊陰陽眼,同時亦是公認的吹水怪魔。懷恩:「唔係尾房就得啦~」兩人搬着劍包,行李箱,笨拙地乘坐電梯上4樓。酒店地下大堂新潮華麗,光鮮亮麗,怎料到4樓走廊,竟像古堡文明。紅色鋪麈地毯,黑色木頭牆磚,末端掛着一塊圓形鏡子。
Column 接力跑體驗 每年學校陸運會,壓軸接力比賽時,所有班級、社員在場上全力衝刺,歡呼聲震耳欲聾,氣氛高漲,相信是大多學生的集體回憶。疫情下,全港學校沒有機會搞陸運會,只能在體育課上,做些短距離跑、接力練習作補足⋯⋯
Column 轉播權泡沬已過? 自 90 年代起,足球賽事電視轉播權金額一直隨足球運動全球化及普及化而水漲船高,亦令世界足球壇在這數十年間產生前所未見的巨大變化。但近數年起,這隻「會生金蛋的鵝」似乎神奇不再……
Column 有故事的細路 - 魚蛋粉 魚蛋粉,和他的攝影作品一樣,總是給人有種邊緣的感覺。他有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抑鬱,還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我每次都開解他「穿過漆黑的隧道就能見到光明。如果現在放棄生命,就享受不到長大後的成果」。
Column 上上落落釣魚翁 上網翻查釣魚翁這三個字,定必搜尋到是香港三尖之一,感覺上難度有所提升,但是一條路線的難度不在於其名氣,就如今次介紹的路線,我感覺其最難之處是要不斷上上落落。我們要在郊遊徑的小路直奔山頂然後下撤回郊遊徑,途中不斷上上落落,身體的肌肉協調要很好,加上路線上沒有太多遮蔽,在體力消耗上會比其他路線快,所以預備行這條路線或者想登上釣魚翁的朋友,記得要有充足準備,保留體力。
Column 夜行技巧 你有試過在山上夜行的經驗嗎? 夜行的原因很多:特意安排的夜行旅程、行程延誤了、進行比賽或訓練、錯誤估計時間、甚至因為迷途而被迫滯留山上⋯⋯由於人類的視力在黑暗的環境中會大大降低,距離感及方向感的掌握亦較日間為弱,所以夜間在山上走,除了另有一番滋味外,還要具備一些工具及技巧來確保安全。
Column 史丹利店長 - 吊住鹽水先,堅持到黎明 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過往的一年多,所有大大小小的實體賽事,在限聚令下,經已完全停止運作多時,前景一片模糊,復賽遙遙無期!停賽初期,跑步界的氣氛,一片灰暗,了無生氣,後來有些賽事主辦單位,不甘坐以待斃,嘗試舉辦一些虛擬比賽,落足心思,賽事紀念品,設計精美,有傳統的比賽路線,和較新穎的路線,可長可短,五花八門,任君選擇。其實虛擬比賽從未試過,成功與否,誰也沒有把握,主辦的是需要勇氣和膽色!
Column 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拳諺曰:「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多位「武術大師」練拳幾十年,論資歷和經驗,何只千遍?為什麼與業餘搏擊拳手比武,就顯得動作生硬欠自然,給人有手足無措之感,連一分鐘時間也挺不到?
Column 武林語意學 林夢在《武林周報》以〈吳陳比武因我而起〉一文承擔責任,勇氣可嘉;他指出「筆者感到吳師傅館中人的說話,和他本人說的竟完全不同,但當時發表那篇報道時,的確沒見過吳師傅,這是筆者的疏忽,在責任上,也應該替他更正的。」以現今流行用語,沒有「核實」(fact check)就刊出報道,還附有一句:「太極的掌門人吳公儀,歡迎與武林人士切磋。」這句極含挑機意味的文字一出,就此引發武林風波⋯⋯
Column 淺談門派是什麼 六十多年前的香港,擂台比武是法律上不允許,故此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合演暨紅伶歌唱籌款大會」以慈善籌款賑災名義出現,上演地點移師澳門,當日澳門萬人空巷,「合演」門券一票難求;太極派吳公儀和白鶴派陳克夫(1917-2013)在澳門新花園進行「國術合演」,原定六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休息兩分鐘的「合演」,於第二回一分鐘被大會突然停止⋯⋯
Column 由「吳陳比武」說起 人類祖先的語言在何時出現,眾說紛紜,專家也無一致定論;而文字出現的時間,因有實質文物證據留存,可推斷約在五千多年前,較無爭議;電影發明至今只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而對武壇和新派武俠小說影響深遠的「吳陳比武」,是香港(澳門舉行)最早存有視像記錄的擂台比武,所以由這件盛事說起。
Column 史丹利店長 - 我從來沒有喜歡過針山 我不知怎樣去形容針山,雖然它不是特別高,也不是特別難,但是我從來沒有在針山留低過美好回憶。它是通往大帽山的大門,是毅行者和HK100後段的賽道,當我到達針山腳時,已經過了數十公里的賽程,感到疲憊不堪,倦意難耐,意志低沉,抬頭望着針山腳下的麥徑七段拱門,心情百感交集,對自己充滿懷疑,如何能拖着疲倦的身軀,爬上那差不多2000級的登山梯級⋯⋯
Column 瑜伽療癒的力量|大智若瑜 不少人接觸瑜伽的起因,離不開身體傷患、健康問題、生活壓力,或甚至因遭遇痛苦的經歷,想透過瑜伽改善生活方式,藉此紓緩身心創傷。如此,瑜伽是否真的教育我們怎樣面對痛苦、療癒傷痛?